——记“中国好人”张超、张芯语
夜幕降临,四面山在一片漆黑中渐渐安静下来,一盏明亮的诱虫灯在丛林深处闪烁。“中国好人”张超和妻子张芯语正专注于他们的工作——拍摄、采集、记录蛾类昆虫。
四面山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因其独特的青年早期丹霞地貌和优越丰富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动植物科研的理想之地。从学校毕业至今,张超、张芯语一直在这里寻觅山野间的“精灵”,记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奇。
张超和张芯语的昆虫研究最初源自他们对自然和昆虫的热爱。2010年,张芯语在大学期间结识了酷爱昆虫的张超。受他的影响,张芯语在读研究生时选择了昆虫分类学作为研究方向。毕业后,张超和张芯语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的工作,携手来到四面山,一同投入到野生动物和昆虫的研究工作中。
张芯语说:“刚到四面山的时候,这里和我想象中相差很大,巡山要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脚底磨出水泡、身上被树枝划伤都是‘家常便饭’。”张超和张芯语多年来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已将这种艰苦的生活视为日常。
让普通人望而却步的大山深处,对于林学类学生来说,却是得天独厚的天然实验室。来到四面山后,张超和张芯语开始利用晚上的业余时间开展蛾类调查,并逐渐将其发展为单位里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
张超向记者介绍:“蛾类是夜行动物,我们只能在夜晚通过支起一盏灯和幕布,利用蛾类的扑光性进行标本的采集。”
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开始在幕布旁蹲守,观察飞蛾翅面的斑纹和触角,不时有飞蛾停在他们的身上,甚至爬上裤腿。
张超告诉记者,每次采集完成后他会立马对标本进行处理,忙到凌晨是经常的事情,有时甚至会忙一整个通宵。“不把晚上采集到的标本处理完我会睡不着。”张超笑着说。
夏季采集期间,丛林里蚊虫鼠蚁多,一个晚上下来,两人身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包”。冬天则更加艰苦,山里气温很低,尽管穿着厚重的衣物,他们仍然常常被冻得身体发抖。即便如此,夫妻俩依然坚持开展工作。“虽然夏季的蛾子种类比较多,但是冬季反倒会有一些不常见的稀有种类。”张超介绍道。
在2019年的一个寒冬夜晚,张超和张芯语在山中发现了一只与众不同的天蛾,凭借多年的研究经验,他们认为这只天蛾很可能是新物种。经过几年的跟踪调查和分析,最终确认这只天蛾是此前未被描述过的物种。为感谢妻子的支持,张超以张芯语的名字命名了这个新物种——“芯语红鹰天蛾”。这一发现于2022年3月发表在国际动物分类学权威期刊上,标志着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自开展昆虫研究工作以来,张超和张芯语已采集1000余件蛾类标本,并为260余种蛾类昆虫找到了“身份证”。其中,最为瞩目的是他们发现了5个全新的蛾类物种,除了“芯语红鹰天蛾”,还有“四面山狄苔蛾”“四面山条刺蛾”等新物种。
无数个风餐露宿的夜晚,数百次的山林跋涉,四面山已经成为张超与张芯语的第二个家,而这片大山的野生动物与昆虫,因他们的守护,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今年7月,张超、张芯语获评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
张芯语说:“能够接过老一辈的担子,守护绿水青山是新时代赋予我们年轻人的责任。”如今,张超和张芯语扎根四面山,他们的女儿也在四面山出生。张超告诉记者,他要等孩子长大后,向她讲述“芯语红鹰天蛾”的故事。他希望下一个发现的新物种以孩子的名字命名,让孩子从小亲近、保护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