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角度培育“不爱住院”的社会氛围
◎ 唐传艳

 

    据媒体报道,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入院人次达到3.01亿,比上年增加5501.1万人次,居民年住院率达到21.4%。今年8月,在国家医保局举办的一次活动中,国家医保局一位相关负责人直言,“现在我国平均住院率超过20%,职工医保的退休人员住院率接近50%,即每两个退休人员,就有一个人要住院治疗。这个比例可能确实太高了。”近日,“我国住院率破20%大关”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患者住院需要花较多的钱,医保基金和个人负担都得加重,假如住院率持续走高的趋势得不到扭转,不仅医疗降费减负的成效会大打折扣,而且医保基金将承受巨大的支付压力。

    居民住院率持续走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实,患者住在医院,生活方面很不方便,并且医院病菌多,容易出现院内感染。因此,假如病情没有达到需要住院的程度,假如不住院也不影响治疗和享受医保待遇,很多人是不愿住院的。换言之,排除一些人为提升住院率的因素,然后让患者自由选择,住院率就会下降。

    问题在于,现在的一些做法是“鼓励”住院的。比如,住院医保报销范围和比例,要比门诊看病大得多,患者住院能得到更多实惠。再如,住院患者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医务人员要想待遇更好,就会动员患者住院……受这些因素影响,一些患者即使达不到住院条件,也希望能够住院,哪怕在医院挂一个床位,每天到医院“打个转”,医院也巴不得如此,两者一拍即合,共同推高了住院率。

    因此,要想降低住院率,就得从多角度培育“不爱住院”的社会氛围。要大幅提升门诊看病的医保待遇,最好是让患者看门诊也能享受住院患者的同等待遇。要通过普及日间手术等诊疗方式,将更多病情较轻的住院患者改由门诊处理。要通过收费制度改革,提升医院的门诊利润,压缩住院利润。并且,医务人员的薪酬要进一步与业务收入脱钩,与住院业务收入脱钩应成为重中之重。此外,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应该尽量避免“重住院、轻门诊”等现象。

    降低住院率,更应重拳打击过度诊疗和骗保行为。无论是医疗机构给回扣诱导患者住院,还是医生超适应症接收患者住院,都是推高住院率的重要推手,对于这些违法违规行为更不能手软。住院率上升太快,也意味着一些医改措施亟待破题,比如目前推行的DRG付费改革(即在医保支付中不按诊疗服务项目付费,而是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打包付费),对过度诊疗和超适应症住院具有釜底抽薪之效,这项改革要加速推进。

    只有综合运用上述多种手段,才能从多角度扭转“爱住院”的风气,培育“不爱住院”的社会氛围,让患者住院出于病情需要,而不是出于其他目的,从而确保患者均能得到恰当的诊疗,进一步提升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当前:A3版(2024年10月1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