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创新是改革的基本路径、重要方法和强劲动能,但是目前在工作实践中却出现了“为创新而创新”的不良现象,一些地方文必见创新、言必称创新、行必举创新,各类“创新”政策和做法层出不穷,但大多数却是有名无实的“新概念跑车”,不仅跑不了基层的“路”,有的甚至还给基层增添了不少负担。
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本来是一件积极作为的好事情,理应鼓励。一直以来,很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创新做法,在丰富基层治理路径的同时,也确实产生了积极效果,其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甚至被固化下来,形成了有益有效的制度机制。然而,当创新成为一个筐,被装上各种名目好听,实则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内容时,这个创新显然就变味了。比如,在“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推行以后,有的工作创新呈现以“长”为荣的趋势:治理马路有“路长”,负责环境有“环长”,综合治理有“综长”等。在更多领域推行“某长”,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这种复制与借鉴,一定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为了“长”而“长”。划一块地方,设一个“长”,也不厘清各自的权责边界,只是为设而设,这样的简单复制、机械拼贴,并不能优化环境、完善治理。诸如此类的伪创新既不能破解客观问题,又不能造福基层群众,更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还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行政资源,给基层干部徒增无谓的事务和烦恼。归根结底,伪创新就是打着创新的旗号,是形式主义的变种和翻新,看起来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则劳民伤财、徒劳无益。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创新不是耍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而是要通过理念的革新去谋划工作、通过手段的革新去推动工作。要杜绝伪创新,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创新的动机问题,摒弃私心杂念,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政绩观,不要注重搞了多少政策“创新”,而要看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真正把力量和智慧用在提升发展成色上,用在改善民生福祉上。其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主动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心声,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搞“拍脑袋”“想当然”,真正让“创新”可操作、可落地。再次,要在创新工作中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把经过反复论证的好方式好方法坚持下去,一茬接着一茬干,一锤接着一锤敲,推动工作稳步进入正轨,确保最终创出成效、形成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