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走向“治理”
◎ 山东省巨野县核桃园镇山西小学 黄岩

 

    班主任通常都是从早忙到晚,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有部分教师宁可躺平也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其实,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尝试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管理”走向“治理”,缓解班主任的工作压力。

    管理与治理的区别

    “管理”是传统班主任的工作方式,通常强调班主任的权威和在班级的核心地位,虽然会由班干部协助班主任完成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却忽视了其他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满足当前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发展的需求。

    相比之下,“治理”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一般由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并达成共识。班主任将班级内的一些事务设计成各种具体的岗位,以招标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长毛遂自荐,竞标成功的学生组成自主管理小组。这种治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参与班级的各类事务,有效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班级归属感。尤其是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班主任要把班级的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大到处理班级矛盾纠纷,小到每个角落的卫生保持,落实到人,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小助手。“治理”模式可以把班主任从烦琐的班级事务中解放出来。

   治理离不开班主任的培训

    教师运用“治理”模式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强化习惯养成。如学校规定学生7:40到校,但许多家长7点前就把孩子放在学校门口,学生无事可做就会追逐打闹,引发安全隐患。于是,笔者设计了一个“校门安全维稳”岗位,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做才能让同学既不乱跑还能彰显班级的文明形象,写成竞标方案。最终,10名学生入选,他们自发地从家里带来油漆,在校门口画上小圆点,让早到的同学站在圆点上背诵重点课文或者古诗词。刚开始学生很不适应,于是我也7点到校,领着学生背诵课文,规范他们的行为,并安排一个组员在学生身边巡视,对没有站在圆点上或读书声音小的学生及时进行提醒。经过一星期的训练,学生每天都能标准地站在学校门口,大声诵读课文等待学校开门。其他班级也纷纷效仿,这一举措不仅杜绝了安全隐患还赢得了家长的称赞。

    经过对学生的培训,班级各部门的“工作人员”纷纷上岗。“领读小组”的学生每天站在讲台带领大家开展激情朗读,晨读结束后抽查诵读成果;“学生法庭”的小法官经过讨论列出日常的违纪现象,制定奖惩规则,及时处理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卫生纠察部”监督学生在校园或班级乱丢垃圾现象;“纪检部”使课堂纪律焕然一新……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们也乐意配合其他学生的管理工作。

   治理需要激励性评价

    在实施学生治理过程中,教师会面对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合理分配任务,避免某些小组成员的消极态度?如何保证项目的治理质量……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及时跟进项目进度,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分两类,一类是对治理小组的学生,一类是对其他学生。

    仍以“校门安全维稳”小组为例。经过一段时间,当教材内容都已熟读成诵时,学生便逐渐变得浮躁,不再好好地站在原地诵读,维稳小组成员的批评也没了效果。于是,笔者先让小组成员自己想办法。他们经过商讨,合作搜集了小学乃至初中的古诗词并整理出来,每天放学后写在黑板上让同学在家预习,第二天在学校门口诵读。对他们的应对方案,笔者不仅在班级里给予表扬,还给这一组学生家长打了电话,对他们的治理能力和创新思维作出肯定。这种精神层面的激励更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与此同时,笔者借助班会开展“诵读”评比,对获奖者以小组为单位颁发“诵读小能手”奖状,一人获奖全组沾光。诵读的成就感让小组内的学生开始相互监督。针对浮躁现象,笔者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感悟自己哪里做得好应该发扬,哪里还存在不足需要改进。

    班主任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学生之间的民主协商、合作共建、自我管理等方式开展班级“治理”,这样既避免了学生的“无事生非”,也可以有效实现班级内部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的治理效果。

 

当前:3版(2024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