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路径
◎ 陕西省宝鸡高新第一初级中学 秦超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劳动,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主动承担劳动任务、感恩劳动者的优秀品质。劳动涉及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还植根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因此,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线的“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既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丰富劳动教育方式、深化劳动教育内涵、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课题。

    一、整合教材劳动教育资源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生活性的特点,因此,对于学科教师而言,提升劳动教育实效的路径之一就是要全面整合劳动教育资源。

    具体来说,学科教师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学科中与劳动教育紧密相关的素材进行整合,逐步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度。学生学习生物时,可以将与小麦、玉米等作物生长的资料加以整理,让学生了解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基本生长特性和生长规律,了解如何才能使作物生长得更好,这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工作,还能提升教师的劳动教育理论高度,学生学习历史时,可以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劳动工具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了解劳动工具的发展,明确劳动对于推动社会的变迁和繁荣的重要性,也可以为学生呈现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影像资料,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产劳动的盛大场景,增强他们从事劳动工作的信心和勇气,不断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可以将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怎样劳动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让学生学习先进典型身上可贵的品质。

    二、开展校园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对于“劳动+”跨学科主题学习而言,要以劳动教育为引领,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借助校园场地,开展有趣的劳动实践。

    以“劳动+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学习的基本课程如下:第一,确定活动的目标。例如,此次劳动实践主要是让学生在校园劳动教育试验田里种植冬小麦,简单总结冬小麦的生长习性和规律,知道两年三熟作物的熟制与活动积温的关系。第二,确立活动的主要内容。此次劳动实践的主要内容包括:小麦种子的选取,小麦的播种、施肥、浇水,小麦地锄草以及小麦生长时间记录。第三,活动形式的选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此次劳动实践主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小组成员相互协调,进行明确分工。第四,活动的评价。本次劳动实践的评价内容包括劳动工具的使用、劳动的积极性、劳动的规范性,还包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劳动意志力等。第五,劳动成果的展示。各个小组选出代表,全方位展示本组的劳动成果,将本组的小麦生长记录进行详细说明,尤其是要突出本组对于劳动教育的理解。

    三、走进校外劳动教育基地

    只有建立在真正劳动场景上,劳动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因此,“劳动+”跨学科学习必须将劳动教育从校内延伸至校外,以便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劳动天地里学习和成长,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厚度和广度。

    劳动教育的开展一定要结合地域的特色,充分利用好劳动教育的基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组建劳动教育跨学科学习研究团队。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宝鸡眉县猕猴桃产业的特色,由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老师组成研学活动团队。二是制定劳动教育跨学科研学任务单,如猕猴桃种植的基本技术、猕猴桃产品的加工工艺都包括哪些基本流程、猕猴桃产品的利润如何达到最大化等研学任务单。三是开展“劳动+”研学任务,任务必须由相应的科任老师负责,科任教师要着重强调劳动的要点,同时,要站在学科的角度,让学生深入参与研学实践活动。四是劳动研学成果的集中展示,研学小组结合本组的实际展示研学成果,例如猕猴桃采摘操作规范、猕猴桃产品推广方案等。

    此外,校外劳动基地的充分利用,能够给学生创造真实、有趣、贴近生活的劳动教育情境,提高学生的劳动热情,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当前:3版(2024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