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学生听得明白、答得从容,教师的提问应问到点子上,首先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做到因“才”施问——什么样的人提什么样的问题;其次要点中知识要害,做到因“材”施问——什么样的课提什么样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发学生认真思考,有利于主动学习。
一、问于揭示课题处。课堂教学中学习活动的开启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提炼出问题开始的。为此,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应巧妙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研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疑问中看到“远处的灯光”,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二、问于新知生长处。教学要促使学生的发展,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为学生的发展架设“脚手架”。如数学新知往往是旧知的引申和发展,可能是在旧知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几个旧知重新组合转化而成。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在新知生长之处设计探究问题,能较好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达到有效建构的效果。
三、问于思维受阻处。在课堂上,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如有时候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比较大的距离,学生无法找到两者的连接点,思维处于暂时“断路”状态,学生迫切需要一个引路人,而教师的提问无疑是最好的桥梁。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用问题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问于归纳规律处。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和规律要经过由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不容易完整地抽象出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去构建所学知识的结构,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得多。
五、问于激发学习动机处。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种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就对学习目标产生兴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语言、数学游戏、现实情境、挑战性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六、问于引导探究方向处。问题是学生探究知识的起点。要让学生明确探索方向,首先要帮助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去探究与解决问题。有了一个方向明确、富有启发性、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情境,学生就会主动地进行探索。
七、问于引导探究方法处。荷兰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是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为此,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法,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之处,教师应及时提出一些铺垫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预设好的结果接近,或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让学生不仅看到知识的“叶茂”,更能挖到知识的“根深”,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课堂提问才会真正有效,课堂才会成为学习的乐园,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