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小学“课间十分钟”消失现象引发社会关注。面对部分学校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不少媒体发出“把课间还给孩子”的呼声。北京等地此次祭出“课间一刻钟”的改革举措,旨在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让孩子们快乐地“动起来”“跳起来”。延长课间时长,增量更要提质,关键要切切实实地用足、用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诚如人们过往关注的“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的话题一样,延至“一刻钟”后的课间时长也需谨防被“偷”走问题。这需要提高执行者的认知水平和完善校方监管机制。探究“课间圈养”的成因,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课业成绩的过度追求,也有老师、家长对学生户外活动安全的顾虑与抱怨。课间延长5分钟,不仅只是直观上的时间增量,更折射出意识上的有益转变。
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处理好休息与工作的关系其实反映出一种智慧,正所谓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用好“课间一刻钟”,首先需要转变学校和老师的观念,把课间活动视为关注点调节和能量补充的机会。为此,北京市教委强调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严禁拖堂和提前上课,不得随意缩短学生课间活动时长,确保课间要求落实到位。
用好“课间一刻钟”,还需要校方统筹协调、科学安排,变被动休息为积极活动。北京市教委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对课间安排进行自主优化调整,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课间活动,在校园内补充必要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宜的课间休息环境。其实,在此之前该市已有中学率先探索实施“课间15分钟”,并通过优化设计校园长廊、种植园、美术作品展览区等,丰富课间活动供给。山东青岛虎山路小学为班级配备沙包、橡皮筋、大跳绳等小道具,为级部配备滚铁环、绳梯等体育器械,并允许学生自带体育游戏器具,以多彩活动、充分运动保障课间质量。
“像重视课堂一样重视课间”,这应当成为全社会对延长课间时长的普遍共识和务实践行。期待“课间一刻钟”能够引领学生利用课间在室外放松休息、有益社交及适量活动,确保校园生活张弛有度、文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