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秋风轻轻拂过小区的枫树,红黄交错的叶子在空中打着旋儿,最后落在地上。就在这时,儿子兴奋地跑过来,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我:“妈妈,能不能让我来做晚饭?”
我的第一反应是拒绝。锅碗瓢盆那么重,刀具那么锋利,灶火那么烫,万一被油溅到怎么办?于是,“不行”几乎脱口而出,但我停住了,望着他期待的眼神,心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为什么不说‘可以’呢?”
儿子快7岁了,不再是那个需要时时保护的婴儿。他开始渴望更多的自主权,而作为母亲,我似乎总习惯于告诉他“不要”,告诉他“你还太小”,而很少让他去真正体验生活。那些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在保护他,然而,保护的代价或许是剥夺了他许多成长的机会。
“好吧,可以,不过我得在一旁看着。”我轻轻地说。
他高兴得蹦了起来,立刻跑进厨房翻箱倒柜。我站在门边,看着他小心翼翼地打鸡蛋、切火腿肠。厨房里飘出一阵阵扑鼻的香气,虽然有点儿杂乱,但他却一脸兴奋。
其实,在说“可以”之后,我的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担心他弄坏了什么或伤到烫到自己。可是,我也知道,这是他成长的一部分——他需要亲自去尝试、去体验,而不是永远躲在我的羽翼之下。我守在一旁,默默地准备着,如果他需要帮助,我可以及时伸出手。
那天晚餐,虽然没有我做的那么精致,但他做的鸡蛋炒饭却也美味。他吃得特别开心,一边吃一边兴奋地跟我讲他是怎么一步一步做出来的。我看着他,心里觉得很温暖。
从那天起,我开始更多地对他说“可以”。当他想要尝试新的事物,想要参加学校的足球队,想要一个人去商店买东西时,我不再急着说“不行”。我学会了说:“可以,但你要注意安全。”或者:“可以,你试试,有问题妈妈帮你。”
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了。儿子在这些经历中逐渐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规划。
秋天,日头越来越短,傍晚的时候,天边的晚霞渐渐暗淡下来,我和儿子在小区散步。他兴奋地告诉我,他特别想去参加秋季野外露营,可是他的好朋友担心晚上睡不着。
“妈妈,我能不能参加?”他停顿了一下,显然是在试探我的反应。
我笑了笑,揉了揉他的头发:“当然可以啊。你已经很能干了,相信你自己能处理好一切。如果有问题,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帮忙的。”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转身向前跑去。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些感慨:不知不觉间,他已经从那个需要时时牵着的幼儿,成长为一个愿意面对挑战的大男孩了。而这一切的开始,或许就是我学会了说“可以”。
晚霞散尽,夜色渐渐笼罩着小区,枫叶被风卷起,又落下,发出轻轻的沙沙声。我站在树下,微笑着看着那些枯黄的叶子飘落,心里想:或许,每一个“可以”,就像一片落叶,轻轻地飘进孩子的世界,慢慢地,滋养着他,助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