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布:45载坚守基层的“光影人生”
◎ 樊永涛 刘全

 

    人物名片:东德布,男,蒙古族,1962年生,中共党员,1979年参加放映工作至今,四十余年坚守,放映电影12380余场,放映行程近百万公里。先后获得青海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诸多荣誉。

    1979年,东德布通过了电影放映员考试正式成为香加乡电影放映员。从最初的简单放映机,到配备了幻灯机、电唱机,到后面又配备了激光放映机、汽油发电机,到现在的数字电影,放映效果不断提高,东德布也在设备的不断更新中,提升着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香加乡作为一个半农半牧相结合的乡镇,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因此,在放映电影时还需要同时放映少数民族语言电影,每次放映电影,东德布通常会带三四部影片,放完了汉语又接着放少数民族语言,每次电影放映完都到夜里一点了,但东德布从来不会抱怨,他说:“我自己就是蒙古族,我知道牧区中仍有部分群众面对汉语比较吃力,因此,为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放映少数民族语言电影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放映电影时,东德布要忙着放线、挂银幕、架设机器,唱片机放音乐,倒片检片。电影放完了,观众们满意地提着小板凳回家了,月光下空荡荡的场地上,只剩东德布忙忙碌碌的身影,卸下银幕,收拾机器,伴着月光独自回家。

    1988年,他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2009年,他当选为红旗村党支部书记,他深知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各项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他在加强民族宗教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把政治理论学习和民族宗教法规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反对一切破坏安定团结,影响社会稳定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工作他始终保持着很高的热情,并且在民族宗教法规学习宣传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东德布担任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在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基础工作的同时,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村“两委”成员深入村民家中、田间地头,用最接地气的“土话”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和故事讲给群众听。同时,他鼓励村内各族群众在劳动生产上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坚持在村内营造各民族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在牧区放映电影时,他经常会同牧民进行沟通交流,拉家常谈心,及时发现矛盾纠纷,对于能解决的及时给予解决。在管理方面按照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实行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消除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1983年至2013年,他为农牧民免费修理收音机、录音机、自行车、北京吉普车、手扶拖拉机等300余次。

    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能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不管是在担任支部书记期间还是卸任期间,东德布一直坚持放映电影,从黑白胶卷到彩色数码、从模拟技术到数字电影、从肩挑扁担到摩托车、再到如今的面包车、小轿车,从人声鼎沸到渐渐落幕,东德布四十五年如一日在夜幕下的坚守,见证了文化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露天电影的逐渐没落,也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日益繁荣。

    东德布常说的一句话是“我在农牧区基层放映电影,主要目的就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更在细微之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他是一名很普通的基层干部,虽然没有创造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从他的点点滴滴和45年的坚守当中,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和始终践行。他的故事,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每一个人在民族团结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行。

 

当前:A3版(2024年1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