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杨人和,男,白族,1949年9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海东镇南村完小退休教师,海东镇南村“仁人之家”农村公益书屋创始人,2021年获“云南好人”、2024年获云南省“最美阅读推广人”称号。
公益读书 充分发挥书籍的作用
近日,笔者在采访杨人和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采访。杨人和匆匆下楼,只见一位中年男子从停在书屋前的出租车上下来,手里捧着两本书。“杨老师,我来还书了!”出租车司机名叫道纪贵,不久前从书屋借了两本书,这次是专程从20多公里外的太和村赶过来还书的。两年前,道纪贵在朋友圈帮孩子借教辅书,被朋友推荐到“仁人之家”,成了书屋的常客。
说话间,在海东北附育英中学上初一的小杨抱着13本书走进书屋,杨人和让她自己在借阅登记本上登记归还日期。从登记本上的记录可以看出,这13本书是在之前半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从书屋借出去的。杨人和给了到书屋借书的读者最充分的信任:免费借阅,无限次借书,不计归还期限。“我今年75岁了,只想在有生之年,把书屋里3万多册藏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果读者喜欢,也可以不归还。只要有人读书,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与杨人和同龄的村民杨鹏亮这时也来了,他是“仁人之家”的“忠粉”,每天都要到书屋看书。杨人和筹建图书馆之初,他曾借钱资助。他戴起杨人和放在桌上的老花镜,坐在小凳上翻起了一本历史书。看着老伙计认真读书的样子,杨人和一脸欣慰:“村里的老老少少有地方读书,是我此生最大的安慰。”
老骥伏枥 为全民阅读添砖加瓦
在杨人和的微信朋友圈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息尚存,书香路上奋蹄不止!”他把自己称为“书香路上奋蹄牛”,把“做一根焊条,把自己融化在群众需要的地方”当成自己的座右铭,把“零门槛、零收费、零押金,365天全开门”当成自己的服务宗旨,立志为家乡全民阅读添砖加瓦,为振兴乡村文化作贡献。
20世纪50年代,每逢新华书店到村里摆地摊卖书,杨人和都会扑在书摊前看上大半天,舍不得离开。一本名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连环画,售价0.53元,他心仪已久。经不住杨人和的再三恳求,担任民办教师的父亲从刚到手的6元钱工资里拿出0.6元,让他买下了那本连环画。当他欢天喜地拿着连环画回到家,却遭到了母亲的一顿责怪,父亲和母亲也因此事发生了激烈争吵,那可是家里半年的盐钱!杨人和在心底暗下决心,今后等他领工资了,每个月一定要拿出十分之一的钱买书。
师范毕业后,杨人和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从第一个月领到29.5元工资开始,每个月拿出十分之一的工资买书的习惯一直伴随着他。也是从那时开始,办一个公益图书馆的信念在他心头悄悄滋长。1999年,51岁的杨人和从教师的岗位上提前退休,开始筹办公益图书馆。2008年,“仁人之家”公益书屋在他家几代人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房子里诞生了。
多方筹资 图书住进了四层楼房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到“仁人之家”读书的读者越来越多,书屋里的藏书也越来越多。为了给读者营造一个更好的读书空间,杨人和多方奔走求助,在3个儿女的支持下,筹集资金50多万元,历时3年,建起了一幢四层楼房。2018年,公益书屋搬进了新楼,杨人和夫妻俩仍然住在他家几代人居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
洱海东岸的环海公路开通之前,公交车不能开到海边,杨人和每次进城买书,都要用双肩的大背包背着几十本书翻越两座山头。50多岁的时候,他一次可以背八九十本书。如今年逾古稀,仍然可以一次背50多本书。每隔一两周进城买一趟书,几十年下来,他背烂了10多个大背包。
让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把村里的读书氛围带起来,是杨人和的心愿。去年他与共青团大理市委合作,开办公益辅导班,让孩子们享受“家门口的公益托管”服务,每天到书屋学习、读书,度过了丰富多彩的暑假。他还希望组织一场多层次、全方位的读书研讨会,以乡村阅读助力文化振兴,为书香南村、书香海东、书香大理作贡献。
正如杨人和所说,“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人民教师,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他就像一支蜡烛,点燃了乡村全民阅读的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