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咸新区文明乡风建设为例
多样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世界。
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可见,开展文明乡风建设,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之一,亦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时代要求。
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以“物质”挤压“精神”、以“娱乐”取代“信仰”、以“金钱”冲淡“良知”等消极现象。究其原因,与社会变革及农村转型中社会道德与文化价值体系受到难以避免的冲击有关。旧有的道德思想体系被打破,而适应时代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新的道德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时,农村地区的社会风气、世道人心、道德文化就面临考验。
西咸新区作为肩负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国家级新区,为破题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变革中乡村精神文化塑造和价值体系建设,积极探索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每年邀请省、市媒体发布各类乡村文化报道超500条
● 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00余场、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
● 年均开展村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700余场次
坚守“德”的定位
把牢文明乡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道德的振兴。在开展文明乡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坚守“德”的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民群众思想实际和幸福生活变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思想伟力,促使他们更加坚定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乡村振兴提供磅礴的道德支持。
西咸新区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双管齐下,一方面发挥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把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群众宣讲大赛,组建群众宣讲团,组织发动“秦人之星”道德典型宣讲团等成熟宣讲队伍,深入各村开展巡回宣讲活动,广泛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乡村道德典型,形成示范引领。乡土中涌现出众多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国好人”“陕西好人”“西安好人”,省、市级“新时代好少年”等典型代表,加之各村广泛开展的“好媳妇”“好婆婆”“最美村民”等典型代表评选活动,让家庭和睦、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突出“传”的质量
夯实文明乡风建设的精神沃土
文明乡风建设的核心是传承农耕文明、重塑乡土文化。应突出“传”的质量,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乡风文明,让农耕文明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让传统的乡风乡韵焕发时代光彩,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
西咸新区深入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与本地乡土民俗文化的结合点、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传统节日公共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既宣传展示本地乡土特色,又满足群众需要;开展非遗项目普查调研、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调研,夯实资金保障,让茯茶、黑陶、秦汉战鼓等20余个项目的保护传承得以落地,并通过全面开展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乡村,举办非遗展演、展销、赴外交流等活动,打造省级非遗工坊、非遗研学游等举措,激发非遗项目内生动力,扩大沾着“泥土味”的非遗产品的市场化推广,让传统非遗更具生命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然要凭借现代传播手段,需运用全媒体矩阵对本土文化进行宣传。西咸新区每年邀请省、市媒体发布各类乡村文化报道超500条,传播了西咸乡村振兴故事,将有效吸引各类资源要素聚集。
构建“供”的机制
打通文明乡风建设的资源通道
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必须要着眼于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有效供给,通过反躬寻觅乡土根脉,弘扬特色乡土文化,发挥文化的滋养和涵育作用,实现以文化育民、乐民、惠民。
在这一进程中,首先要在乡村构建出包容且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大力开展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西咸新区依托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核心阵地在内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阵地资源,融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让广大农村群众学有场所、娱有空间、乐有设施。其次,要抓好文化下乡工作,丰富高品质文化资源供给并向乡村倾斜。西咸新区充分运用农闲、节日、集市,广泛开展锣鼓大赛、红五月音乐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年均200余场、参与群众超10万人次的丰富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再次,要加强基层文化干部教育培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挖掘和培养力度,全力打造民间文艺团队。西咸新区各镇、村广泛发动“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工巧匠”类村民,成立广场舞队、合唱团等众多文艺组织及学习小组,强大的群众基础和造血功能使其成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做好“移”的文章
激发文明乡风建设的时代活力
移风易俗,即对农村传统风俗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旨在消除那些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是文明乡风建设的最有力抓手。从西咸新区实践看,通过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引导村民摒弃不文明陋习,主动正家风、纠村风、净民风,不仅净化了乡村整体社会风气,还促进了乡村基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社会环境。
首先,西咸新区发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围绕理论宣讲、文明风尚等方面,年均开展村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700余场次,并通过建立白事便民服务场所、举办新时代集体婚礼等方式,推动文明餐桌、文明交通、垃圾分类、志愿公益、节俭“过事”等新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既给农民群众减轻了经济负担,也端正了农村社会主流价值观。其次,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作用,加强村民间的文化和情感沟通。如窑店街道刘家沟村由村民们共同商议制定的村规民约“红九条”,为不孝不慈、欺凌弱者、破坏村容等行为划定“红线”,村委会与公安、工商、教育、民政等部门联系,对“黑名单”农户暂停办理的部分业务并取消优惠政策。如今刘家沟村已成为声名在外的“全国文明村”,为经济发展吸引众多资源。
拓展“融”的领域
提升文明乡风建设的溢出效益
乡村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的培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乡村应当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发掘乡土文化的市场价值,发挥文明乡风建设的溢出效应,创新调整乡村文化管理模式,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民收入提升,让精神文明在坚实物质文明的根基上蓬勃生长。
西咸新区积极整合挖掘乡村资源,完善提升乡村建设和旅游设施,依托独特的周秦汉唐文化、乡风民俗、乡土美食,结合乡村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开发出了田园农耕体验、非遗保护传承等多点开花的乡村文旅功能,以窑店街道刘家沟村、北杜街道大石头村、茯茶镇为代表的一批乡村、特色小镇、景区等“破土出圈”。西咸新区结合季节气候、旅游话题热点,将乡村与博物馆、景区、文化场馆等串点成线,动态发布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花海拾趣”研学休闲游线路入选陕西省农业农村厅24条夏季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
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西咸新区通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突出乡土文化传承、构建文化供给机制、加速推进移风易俗和拓展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整体文明水平实现跃升,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