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播知识信息的载体,也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尤其是综合性较强的地理课,教师的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讲课既然主要是靠语言来传授知识、激发兴趣、活跃课堂,那么,教师就应该讲究“语言美”。从内容上说,表达要准确、恰当、生动;从形式上说,教师的音高、音量、音速等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下面我重点谈谈要做到准确、恰当和生动的“语言美”应具备的五个特点:
一、地理课语言应具有科学性
使用科学的教学语言,才能准确地阐述思想。坚持语言的科学性,就是尊重语言的规律,使教学语言正确、系统地表达意义,阐述理论,说明问题,揭示真理。坚持地理课语言的科学性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准确规范地使用有关地理的专业术语。
二、地理课语言应具有形象性
学生有时抱怨地理课干巴巴、枯燥无味,缺乏吸引力,原因何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言不形象,欠生动。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在语言上下点功夫,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1.运用修辞。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而形象,让学生受到启迪、产生共鸣,有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热带雨林”时,那里的森林植被极其茂密,“密”到什么程度呢?用夸张的语言说,你要想进入林中,恐怕得侧着身子才行,接着我又用上海南京路上的人群作比喻,从而使学生对热带雨林的“茂密”这一概念留下深刻的印象。
2.引用古诗词。诗词的语言是优美的,又是形象的,富有意象,而且有些诗词蕴含着许多自然地理知识。例如,引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说明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及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引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以说明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
3.引用俗语。俗语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们精炼、简洁、生动,易于理解和把握。如我在讲到“休渔制度”时,就引用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一俗语。在讲“新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时,引用了“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俗语。
4.引用歌曲。有些歌曲歌词本身就是生活的写照,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引用《黄土高坡》中的“窑洞”说明当地居住的建筑,“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说明其气候特点。又如引用《爱我中华》中“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说明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三、地理课语言应具有情感性
地理课教师要积极运用情感艺术,以情感人,这样才能增强地理课的“磁性”效果,使其具有感染力,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进而使学生感知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散思维,巩固记忆。只有对教材、对学生充满感情,课堂教学语言才能展示情感。
四、地理课语言应具有幽默性,增强趣味性
幽默是一种教育艺术。地理课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演绎,使古板的灌输变成灵活的推理。例如在讲到“山区农业资源开发”时,我就编了这样的顺口溜:“生活要想富,上山种果树”“生活奔小康,上山种黄姜”。
五、地理课语言应具有时代性
要紧扣时代脉搏,及时使用一些时代气息强的语言进行教学,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新鲜感与亲近感。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各种途径补充新材料,不能固步自封,不能一劳永逸。地理教师只有在教学语言上博采众长,才能在讲课时做到“言之有新,言之有物”。
为了发展学生智能,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过好语言关:要多听、多看、多记、多练;要善于积累丰富的地理专业知识;要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掌握翔实的资料,给自己创造一个广阔而深厚的知识背景。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地理教师就可以在教学活动中站住脚跟,在教学语言上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