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对现有农村体育教学模式提出了具体要求,针对农村学校现状,调整农村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很大挑战性。基于此,本文以新课标下农村体育为出发点,从以体育人、以育立德、学科融合为主要内容,探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下农村体育教学的新要求,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新课标下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学科融合的建议,为新课标视角下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新课标下农村体育教学的新要求
(一)以体育人
以体育人,就是通过体育运动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敢于拼搏的勇气以及面对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农村教育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完善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新课标下,对农村体育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体育教育成为了学校实现五育教学目标的基础科目。因此,农村体育教学迎来了全新发展时期,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改革与创新并进。
(二)以育立德
以育立德,则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互助精神,以及敬业拼搏的精神。体育不仅强身健体,也能通过身体锻炼与挑战,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在体育课中,渗透勇敢、坚韧、不屈不挠、阳光向上的道德品质教育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三)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向。新课标列举了“钢铁战士”,体现了体育与国防教育的融合;列举了“劳动最光荣”,体现了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之,体育教师应该以育立德为己任,将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二、新课标下农村体育学科融合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向城市集中,“城镇挤、乡镇弱、农村空”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逐渐凸显,农村体育成为了教育体系的薄弱部分,在“体育强国”的道路上也就面临着更多挑战。
(一)教育观念滞后
受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体育观念普遍滞后,“升学为主”的思维在农村家长和学生中占据主流。部分偏远山区学校也认为,教育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分数,对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体验也缺乏重视,致使学生自身也不愿在体育课上进行常规的体育锻炼。
(二)教学方法滞后
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大多数农村学生对于“谈到体育课就只知道操场”的老观念使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而规范的体育课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极高,大多数偏远山区,体育设施的完善程度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体育课上,教师只能在教学楼附近的空地授课,学生动作施展不开,无法有效的开展体育活动。
(三)实践安排滞后
受限于体育设施和场地,大多农村体育课变成了没有大纲的体育课,除了热闹的玩耍,学生没有真正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三、新课标下农村体育学科融合的建议
学科融合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以新课标为标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究学科融合。
(一)深刻领悟课程标准,不断创新教育观念
为符合时代需求,体育教师需深刻领悟新课标,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强调体育与健康课程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
(二)深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新课标主要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来提升核心素养。因此体育教师应树立教育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促进教学专业能力提升,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避免教学内容枯燥和练习形式单一,做到短期训练与系统训练相结合,彻底改变“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功利思想与短期行为。陶行知老先生曾批评“重教轻学”的学校为“教”校、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为“受生”,并提倡“教、学、做”合一。因此,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三)注重以人为本,实行层级教学
新课标下,更为注重素质教育,并非以成果论。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综合能力,是现阶段教育实践中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因此,在新课标要求下,体育教师实行层级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学中,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传统体育教学中,针对体弱学生,体育教师往往允许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或面对体力有差距的同学,不会制定差别化教学内容。但在新课标要求下,体育教学需在锻炼学生体魄基础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道德品质。为切实达成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综合考量学生体质。以体质为层级,分别制定不同教学内容。促使全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身心愉悦的同时,在身体耐受范围内,提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