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很多社交活动都是在网络上或通过网络进行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走进网络,才能了解大学生或被大学生所了解。近几年,个人IP的概念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而打造思政课教师个人IP,已逐渐成为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有效抓手。
IP,是英文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知识产权”,原指权利人对其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和财产权。IP作为一个概念,它的初级阶段是知识产权,高级阶段是文化符号。IP和个人联结,形成个人IP。
简言之,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IP是具有知识产权性质、自带流量、可被高度识别的一种文化符号。它能够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同时表达价值观念、文化素养,伴以生活点滴分享,展示真实的自己,大大拉近与大学生或粉丝的距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塑造“三观”和传播正能量。比如,南开大学艾跃进教授,他在网上持续输出正能量内容而为全网熟知,通过个人IP打造,对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纯洁社会风气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契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特点,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打造个人IP,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人格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三个关键的战略指向,也可以说是三个基本原则。只有把握住这些战略指向,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才能真正打造好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IP。
指向“价值”,塑造文化认同的底层逻辑。IP是一个文化符号,它不同于品牌。品牌的行业属性较强,跨行业转换难度很大。而IP不存在这个问题,它既能在文字、动画、视频、游戏等多种形式之间自由切换,也能在微信、抖音等多个平台上自由转换,获得流量。原因是IP本质上追求的是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无论IP内容是何种具体文化形式或是各种大小故事,其背后一定是价值认同和文化共鸣。就像“与辉同行”直播间的董宇辉一样,粉丝对他“小镇做题家”的经历和成就有很强的价值认同,这些价值认同又反映了一种文化认同。大家通过这种文化认同,引起购买潮,迅速实现商业上的产品认同。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打造个人IP时,一定要注意个人展示的文化价值,要注意价值观的培育,这样才能真正地长久地被人认可。
指向“情感”,增强共情共鸣的粉丝黏性。IP需要保持高曝光度、高访问流量,专业点讲就是粉丝黏性。保持粉丝黏性的途径有多种,比如,不断更新IP内容,保持新鲜度,或者用文化产品优惠吸引人,或者通过价值观认可影响人,这些都很有效。但我们不能忽略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情感。大家能够发现,形成IP大爆款的往往是由于激发了客户心中的情感共鸣而引发的。一个IP若想成为超级IP,必须触及客户或粉丝情感,引起共情共鸣。很多时候,不是有越多关注、越多话题就是强大IP,真正深层次的强大IP,是不需要话题性、不需要太多热度就能自然存在而强大的,根本逻辑就是抓住了人的情感。
指向“利益”,保证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IP的本质是商业性质,追求的是“利益”,其运作方式的目的就是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不管是流量,还是内容,最终指向的是价值变现和利益获取,实现商业的成功。高校思政课教师打造的IP,当然也绕不过这个问题。而解决它需要两个理念。第一个是正确利益观的理念。思政课教师打造个人IP,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正当利益,是应当鼓励的。也只有保证一定的收益,IP的运营才能够长久下去,形成良性循环。第二个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理念。这包括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IP收益都要合理合法。另一个层次是思政课教师个人IP,在合理合法基础上,要有更高的社会要求和职责使命。它必须保证社会效益永远大于经济效益,必须牢记并实践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反之,如果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个人IP之路就会越走越窄,不能长久。同时,也背离了思政课教师的初心使命,是不被允许的。
【作者系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新时代河南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ZSZ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