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 张明霞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也有助于提升思政育人成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是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切实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讲好红色育人故事,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红色故事是红色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红色文化形式,在思政教育的课堂中借助红色故事育人,能够更好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红色故事中的事件要素。要讲清楚事件的前因后果,做到求真求实,让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时空中的史实有更为真实的了解,进一步拉近时空距离,增强切身感受,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二是思政课教师在讲述红色故事时要强调其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单一、静态、浮于表面的人物形象是无法打动人的,是以,在讲述红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时,思政课教师应当向学生呈现更具立体化、动态化、深度化的人物形象,以此来打动人、影响人,拉近学生与其的情感距离。三是思政课教师要讲好红色故事中的道理。讲好、讲活故事中的道理是故事发挥育人功能的关键,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想文化水平,讲述红色故事的浅层道理是无法感染大学生的,需要更具深度和逻辑性的道理才能让他们有所理解和感悟,因此,要注意讲出红色故事的精神高度、理论深度,以精神品位升华故事内容,以理论高度深化故事主题,以时代站位凸显故事价值。

    善用红色育人资源,增强实践教学活力。高校应积极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作用,提高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成效。具体而言,一是高校应积极创造和把握红色文化教育契机,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例如,高校应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选取相关内容为主题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可以在国庆节、建军节等重要的时间节点,大力宣传红色故事,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记忆。二是高校应立足各学科特点,开展红色育人实践。例如,针对理工类学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实地参观一些航天航空研究室、科技成就博物馆等,引导学生切身了解前辈们攻坚克难的事迹,感知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三是高校应积极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作用,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红色资源。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营造虚拟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沉浸其中,增强其体验感,使红色文化更具感染力;还可借助科学技术收集整理丰富的红色资源,使红色资源以数据化的方式留存下来,为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奠定良好的资源基础。

    巧用网络宣传,促进红色文化传播。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积极把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拓宽传播范围。一是高校要借助网络平台,实现传播内容的创新。红色教育内容要有所创新,就要找准宣传点,以更具创新性的宣传切入点来触动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与此同时,也要善于挖掘一些旧话题中的新观点,发现老内容中的新故事,使得传播内容更加“精品化”,更能契合大学生的审美品位。二是高校要借助网络平台,推进传播方式的创新。除了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高校要运用一些新兴、新颖的传播方式,例如短视频、动画等,让红色文化变得更加可视化、直观化,也更具互动性,让学生能在视听体验中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三是高校要推动网络平台间的联动。高校要发掘各个网络平台的优势,联合不同网络平台,打造红色文化育人的融合矩阵。例如,高校可以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制作高质量的红色文化宣传视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高校也可以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发起有关红色文化的话题讨论,鼓励大学生进行探讨研究,引导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

    整合育人力量,形成完整育人链条。一是高校要形成多元主体育人的合力。要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不仅要发挥思政教师的作用,还要联合其他学科教师的力量。具体而言,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展红色文化的学习,将红色文化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让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中学习红色文化,还可从学术会议、课题研究等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同时,学科教师也要在自己的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即寓德育于知识传授中。二是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评价制度,实现以评促育。要将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程度作为思政课建设评价、教师教学成果评价、高质量发展考核等的重要内容,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层次化,持续推动红色文化赋能高校思政工作良好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依据评价结果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查漏补缺,以把握好育人方向的正确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教学—评价—提升”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西安培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当前:B2版(2024年12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