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货匠,南方人也许是叫篾匠。南方人编器具,材料多为竹子,用篾刀将竹子片成一片一片的,再编出精美的器具。北方则不同,北方不产竹子,编器具多用“条子”,即辣条或者棉槐条。少林棍僧所用的“辣杆子”,只有小拇指般粗时,就叫辣条;棉槐条,能开出一串串紫红色的花,只有小拇指般粗,恰好适合编条货。
所谓编条货,就是用辣条或者棉槐条,编出生活或者生产用的器具。所以,条货匠,乡下人通常又称之为“编条货的”。
辣条和棉槐条,都是灌木,一丛一丛的。秋末时节,叶片凋零,只剩下光秃秃滑溜溜的“条子”。农民将其割取、晒干,贮存起来,就等着冬日条货匠进村。但是,在编条货前,条货匠必须先将晒干的“条子”置入水中浸泡几天,使“条子”变软。
初冬时节,冬阳淡淡洒在地上,条货匠就进村了。条货匠大多五十岁左右,黝黑的脸庞满是岁月的沧桑,黑瘦中却又透着一份抖擞。一件黑棉袄穿在身上,没有纽扣,只是两个对襟一揣,然后用一条黑带子扎住,乡下人谓之“扎围腰”。围腰的前面插着一根烟管,烟管上拴着一只烟包,人一行走,那烟包便在腰间荡来荡去。肩上则搭一个粗帆布做的布兜,布兜里装着条货匠的工具——一把锋利的短刀。
许多匠人都有自己特别的吆喝声,比如锢漏子匠进村就吆喝:“焗盆焗碗,焗大缸了!”磨剪子匠进村则吆喝:“炝剪子了,磨菜刀了!”声音高亢、悠长,响彻全村。条货匠则没有自己特有的吆喝声,只是静静地走进村庄,走到村庄的大街口处蹲下,吸烟。
条货匠很静,静得如同夏日里,那些随风生长的“条子”。
冬闲时节,大街口处,总是一个村庄人群聚集的地方。所以,一看到肩上那个帆布兜,村里人就知道条货匠来了。
谁家要编条货,就前来引领着条货匠到自己的大门前。条货匠坐一个脚凳,水浸过的“条子”就堆在他面前,周围聚集了许多围观的村民。他的动作极其快捷,一转眼间,一个条筐的筐底就在他手中编成了。于是,条货匠就用左脚踩在筐底上,开始编筐帮。一根根的“条子”,在筐底的周围耸立着,只见条货匠手中的刀子,上下飞舞,不停地根据他的需要,切割着伸展着的“条子”。动作快到你根本看不清细节,只能看到他手中的刀反射出的明亮的光芒。惊得围观的村人啧啧称赞。一件器具编成了,条货匠就随手一扔,然后悠然地燃上一袋烟,在人们的赞叹和唏嘘声中,缓缓地吸着。
的确是值得“满足”的,一件新生的器具,在新的一年里,要装满季节的风景,要装满庄稼的丰收;或许,还要装满喜悦的心情、融融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