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成民俗文化“代言人”

 

    不久前,“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引发强烈关注,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回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用传统文化精髓滋养青少年,有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春节是中国传统信仰和民俗礼仪的“集大成者”。中国是民俗文化的宝库。以山西为例,全省23个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就有8个是春节民俗项目。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其中与节日、历法相关,出自中国的世界非遗除了春节还有端午节、二十四节气。

    近年来,各地各校开展形式丰富的文化活动,带领孩子们在立体的课程体系和多元的文化活动中更好地了解民俗、爱上传统文化,让传统习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河南内黄县

    师生学习灯笼画制作技艺

    11月14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第十一小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清木版灯笼画传承人张四清给师生讲解灯笼画的制作过程。色彩鲜艳的灯笼上,一幅幅灯笼画生动可爱,笔画间透着匠人的精湛技艺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师生纷纷赞叹并与传承人一起体验制作技艺,与古老的文化瑰宝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漂亮的灯笼挂起来,节日的喜庆氛围就拉得满满的。近年来,安阳市坚持在功能再生、创意转化、教育传承上下功夫,推动非遗进景区、进街区、进校园,广泛开展民俗展演、非遗体验、节庆旅游系列活动,非遗项目不断融入现代生活、满足当代需求。尤其是持续将非遗展示、展演送进大中小学校、社区,让优秀民间艺人进行现场教学,建立非遗阵地、非遗工坊,多渠道培养人才,努力使当地非遗项目后继有人、代代传承。

    山东青岛市即墨区

    民俗文化进校园

    为弘扬民俗文化,近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大信街道开展文化进万家民俗文化进校园主题活动。

    大信中心幼儿园创意泥泥狗制作现场热闹非凡。活动中,老师通过展示图片、讲故事,让小朋友们了解泥泥狗的起源与特色,激发起大家的浓厚兴趣。随后,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拿起黏土,认真地搓出细细的线条,用手按压出一个个小点,仔细地塑造泥泥狗的形状。有的孩子专注于塑造泥泥狗的轮廓,有的则精心排列点线纹样,每一步都充满童趣与创意。

    在大信街道辖区的中小学,为了让学生们更深入了解、体验非遗和民俗文化,学校设立学生手工展示区,展示孩子们制作的脸谱、创意团扇、剪纸等作品。通过此次活动,更多学生在学习与体验中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信街道将继续开展竹编、柳腔等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成长。”大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河北石家庄市

    “情暖冬至 传承民俗”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冬至的浓厚氛围,近日,河北石家庄市北新街小学绿园校区开展了“情暖冬至 传承民俗”主题活动。

    活动中,五(1)班的学生代表向全校介绍了冬至的由来以及相关的民俗文化。课外,学生与家人一同动手制作饺子,从准备食材到擀皮、包馅,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欢乐与互动。同时,心灵手巧的学生还以剪纸、绘画等形式创作创意水饺,展现了他们对民俗文化的喜爱。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学生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的理解,还促进了亲子互动交流。

    海南儋州市

    民俗文化如蒲公英的种子飞扬

    “我们苗村多么美,青青的山哎绿绿的水,五谷丰登牛羊肥,山前山后尽翡翠,有了共产党,好呀好领导……”悠扬动听的童声响彻海南省儋州市南丰镇中心学校校园。

    近日,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南丰镇中心学校启动。活动中,师生们展示蜡染实操及蜡染实践项目成果、合唱表演、竹竿舞表演等传统民族技艺,为来校参观嘉宾献上了一场民俗文化视听盛宴。

    此次活动是儋州市政协推动儋州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新探索,通过民俗文化走进校园、纳入教育教学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学生热爱当地民俗文化的热情,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南丰镇中心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苗族蜡染传统技艺学习与艺术审美和创作相结合的实践操作活动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美育核心素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据了解,此次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持续7个月,以儋州调声讲座、黎歌苗歌和客家山歌讲座、儋州民俗非遗图片展等形式走进全市各中小学校,让民俗文化如蒲公英的种子,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毛巧晖认为,青少年主动参与到丰富民俗艺术样式中,成为了民俗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年味的创造者,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今年2月底,毛巧晖参加了广东省湛江市年例民俗调研交流活动,并在调研活动结束后撰文《“火出圈”的年轻面孔提升节俗能见度》。其中写道:可能很多人觉得,孩子并不了解民俗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他们只是在凑热闹。这种说法忽略了民俗传承中的“身体记忆”和“身体感受”,要知道,民俗传承并非规整的学校教育,而是在有趣有味的生活中进行传递,可以说,一代代的中国人就是在这种参与中传承民俗文化的。所以,孩子们参与到民俗活动中,本身就是“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民俗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活动因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让人们感受到了传统民俗在当代的生机活力。(综合《安阳日报》、河北新闻网等)

 

当前:5版(2024年12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