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照进乡村田野
——四川省绵阳市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线见闻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绵阳乡村鸟瞰图。绵阳市文明办供图

 

    隆冬时节,漫步在四川省绵阳市的美丽乡村,一村一景的田园景致,处处弥漫的文明乡风,传承悠久的农耕文化,满面笑颜的乡里乡亲……隐藏在心底的乡愁被瞬间撩起。

    近年来,绵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繁荣乡村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生机活力。

    乡风好

    “村民何大国办生日宴,原定办15桌,简办为1桌,节约开支1.5万余元;村民林中国庆祝60大寿,原定办28桌,后响应红白事简办取消待客,节约开支2.8万余元……”站在涪城区青义镇小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舞台前,小桥村党委书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王波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起村里易旧俗、倡新风的故事。

    据王波介绍,以前在小桥村,红白事“讲排场”“比阔气”的情况比较严重,给村民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2018年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倡导简办红白事,并对红白事流程、礼金、桌数作出了相应规定,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

    为持续引导村民移风易俗,小桥村始终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宣传、带头示范、带头引导,常态化通过村务会、院坝会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等宣传引导群众简办红白事,并通过打造孝德文化墙,以水墨风格墙绘展示传统孝道文化及名人家风家训、新“二十四孝”等内容,润物无声涵育文明新风。“6年间,旧习俗逐渐‘瘦身’,新风尚日渐流行,压在老百姓肩上的‘人情债’减轻了,红白事节约办、简单办蔚然成风。”王波表示。

    从小桥村一路向南,三台县针对农村地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创新开办“新风剧场”,通过“文艺+”方式,穿插理论政策宣讲、家风故事讲述、以案说理说法等环节,将新思想、新政策、新风尚讲出来、唱出来、演出来,大力倡树文明新风,深入推进移风易俗。

    推进移风易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绵阳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扎实开展“文润绵州·情暖万家”“文明新风润绵州”“乡风文明十大行动”,不断健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体系,充分发挥“一约四会”(即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作用,大力整治大操大办、盲目攀比、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目前,全市1619个村成立“四会”,1619个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建设宣传专栏在村镇设置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为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绵阳市还打造了乡风文明示范点,在全市各地村(居)全覆盖推广“红黑榜”“道德银行+积分兑换制”模式,构建起道德评价和乡风监督体系并行的管理闭环。同时,深入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有效引导群众当好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和践行者,促进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

    生活美

    闲暇时,到铁炉书院,择一隅清幽,捧一本小说,品一杯清茗……这是游仙区魏城镇铁炉村村民王思国的惬意乡村生活。“铁炉书院建起了‘数字阅览室’,通过人脸识别便可以在图书自助借还机上进行借书、还书。”铁炉书院的智慧模式,让爱阅读的王思国感到十分便利。

    与王思国一样,说起现在的美好生活,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村民郭利平也笑得合不拢嘴,她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生活巴适得很。“住在泥墙青瓦的现代夯土建筑房屋里,冬暖夏凉;工作日不想做饭可以去‘村里厨房’打饭,一荤一素一汤只需10元;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获得的积分,可以到‘铁炉商城’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和村里的土特产;周末还可以带着孩子到‘铁炉书院’,去体验扎染和画脸谱……”
    据铁炉村党总支副书记曹富兴介绍,近年来铁炉村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文化等方面齐抓并进,打造“吃土菜、穿土布、住土屋、亲土地”的生活场景,把“保护原村落、维系原生态、传承原文化、留住原乡愁”落到实处,将村民“向往的生活”照进了现实。

    在绵阳乡村,生活发生改变的不止铁炉村村民。官斗山下,安昌河畔,安州区花荄镇联丰村建有一个乡村休闲公园。“这个公园是我们村民的重要活动阵地。”循着联丰村文书陈兰兰的指引,记者看到小巧别致的公园里,1米宽的游园步道迂回贯穿,白墙、青砖、黑瓦、小桥、流水、凉亭等元素点缀其间,如画美景相映成趣,充满乡村田园之美。

    “过去大家的娱乐活动多是打麻将、看电视,自从近几年村里建起了乡村休闲公园、书画室、乡村舞台等活动阵地,茶余饭后逛公园、学书法、唱歌跳舞,日子别提有多安逸了。”联丰村村民唐大玉笑着说,村庄靓了,生活美了,日子更有盼头了。

    村美人和,业兴民富。近年来,绵阳市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数字乡村,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如今的绵阳乡村,一个个村庄风貌环境华丽蝶变,成了人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一项项特色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一处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遍布村庄,村民生活愈发多姿多彩……

    文化兴

    石磨、风车,《羊儿哞格格》《大月亮小月亮》,板凳戏、薅秧歌……走进江油市新安镇黑滩村村史馆,一件件老物件、一首首民歌民谣、一项项民俗活动展示着黑滩村农村生产生活场景,讲述着村庄悠远的乡愁记忆。

    据黑滩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朝强介绍,该村老百姓自发捐赠生产生活中的老物件,于2018年建造了村史馆,通过乡村精神、乡村历史、乡愁记忆等篇章,充分展现村庄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在弘扬黑滩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实干苦干干成事业”精神的同时,延续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优良家风,留住美丽乡愁,激发村民的干事创业热情。

    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传统的羌寨碉楼、五彩斑斓的民族服饰、独具特色的羌族歌舞等,向游客展示着村庄悠久的羌族文化。

    石椅村十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挖掘整理石椅村历史遗迹、非遗项目、民风民俗等资源,建立文化讲习所、非遗传习所、村史馆等文化传承机构,组建文化志愿服务大队,传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富民产业,开发升级“进羌寨、住羌居、品羌宴、赏羌舞”系列旅游体验,开展羌绣、水磨漆、草编等手工业研学体验项目,让传统禹羌文化在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中活态传承。

    近年来,绵阳市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相结合,注重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特色民居等保护利用,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开展家规家训弘扬行动、村史村志编撰行动,建设村史馆、非遗传习所、农耕文化展示馆、家风馆等,延续乡村文化根脉,繁荣乡村文化。

    为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绵阳市还深入开展送戏下乡、全民阅读、文艺培训,以及“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活动,并建立了800余支乡村本土文化队伍,有效激活乡村文化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

    从一村美到村村美,从乡风好到生活美,从文化传承到乡愁记忆,绵阳的乡村,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当下,一个个文明乡村故事正在绵阳持续上演,持续奏响乡村振兴的铿锵之音。

 

当前:1版(2024年12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