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鱼类“庇护所”
◎ 宋成均

 

    长江,宛如大地奔腾不息的血脉,用雄浑与温润,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态画卷,见证了无数生灵的兴衰。长江鲟,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水中活化石”,走出了往昔的濒危困境,迎来了重生的曙光,奏响出一曲生命的强音。

    踏上前往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龙头镇官兴村的路途,仿佛置身于一场充满希望的朝圣之旅。车窗外,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当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基地——宜宾长江鲟人工繁育基地映入眼帘,我们更感到它宛如一颗璀璨的生态明珠,静静闪耀于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之上。这里绝非普通鱼塘,而是凝聚人类智慧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殿堂。

    走进基地,两座现代化建筑——救护车间与繁育车间,宛如威严的守护者,默默守护着这片生命的领地。步入车间,恒温恒流的鱼池错落有致,恰似精心镶嵌的宝石矩阵,共同构建出一座充满科技感的水下实验室。透过透明的玻璃幕墙,一幅奇妙的生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工人们如同虔诚的艺术家,眼神中满是敬畏与慈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个灵动的生命——那些珍贵的鱼类。这里,不仅栖息着17尾犹如历史遗珍的长江鲟原种,更有圆口铜鱼、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等长江珍稀精灵。它们不是被简单对待的养殖物,而是被赋予独特生命意义与尊严的个体,每一条鱼都拥有专属的生命档案,详细记录着从诞生之初的稚嫩到成长历程中的每一步变化、健康状况的起伏。

    走出车间,基地室外那片开阔的水域,如同一面巨大的生态之镜。17992平方米的室外鱼池在阳光“轻抚”下,波光粼粼,为鱼类构筑起亲近自然的乐园。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鱼池依据不同鱼类习性精心打造,水流或舒缓如诗,或奔腾如歌;水深巧妙变化,为鱼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之所;水质纯净稳定,如天空般湛蓝澄澈。基地配备的先进水质监测设备,时刻感知水温、溶氧量、pH值等关键指标的波动,以科技之力确保水域处于最佳状态,为鱼类创造了贴近自然又充满科技关怀的理想家园。

    在基地负责人、四川省农科院水产所纪委书记周波的带领下,我们踏入繁育车间,进入孕育生命的神秘殿堂。周波指着那些微小却充满希望的鱼卵,自豪地说:“这些鱼卵虽小,却似生命火种,蕴含着巨大能量。去年,这片土地见证奇迹,20万尾达氏鲟鱼苗、30万尾胭脂鱼鱼苗、80万尾岩原鲤鱼苗和80万尾中华倒刺鲃鱼苗在此诞生。”这些数字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是无数次失败后的胜利曙光。

    周波的讲解如展开一幅宏伟画卷。人工授精技术开启生命诞生之门,流水孵化技术提供安稳孕育环境,精心调配的饲料滋养鱼类成长。科研人员更怀着敬畏之心,与高校、科研机构携手,探索鱼类基因奥秘,为长江鲟等珍稀鱼类的未来奠定科技基石。这是科技拯救生命的实践。

    长江鲟保护之路,人工繁育只是开篇,让它们回归自然、重建野生种群、恢复生态功能才是核心使命。这不仅关乎长江鲟生死,更是对长江生态系统的重塑。长宁县构建全方位生态保护体系,改善生态环境,为珍稀鱼类创造了有利生存条件。

    长江鲟保护虽道阻且长,但只要心怀敬畏,依靠科技与创新,动员全社会力量,定能续写传奇。让长江鲟在长江怀抱中畅游,让长江生态画卷更加绚丽,这是我们对古老物种的承诺,也是对子孙后代和地球家园承担的责任。

 

当前:B3版(2025年01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