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承载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自粳米与糯米的细腻融合。在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会在秋高气爽的时节,将晚粳稻从农田中收割回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这些稻谷被铺晒在院子中由竹篾编织的、约20平方米的大簟上,享受着“日光浴”,直至彻底晒干。随后,父亲利用手摇风箱,细心地筛选出饱满的稻谷,剔除那些秕谷。
在元旦到来前,满载着希望的稻谷会被送往村里的米厂。在那里,碾米机轰鸣着,将稻谷的外壳一一剥去,露出晶莹剔透的米粒,它们如同珍宝般装满箩筐。人们会根据家人的口味偏好,将粳米与糯米以一定比例混合,喜欢软糯口感,就会多加些糯米,偏爱筋道口感,则会少加糯米。这些米挑回家后被倒入大缸中,用甘甜的溪水浸泡。
浸泡完成后,大米被取出沥干,再经过溪水的洗涤,去除杂质。随后,它们被挑至米厂(同时也是制作年糕的地方)进行制作登记并付费。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大米被送入碾粉机,下端布袋中缓缓流出略带潮气的米粉。米粉中加入少许食盐,均匀铺入蒸笼,历经约25分钟的蒸制,米粉就变成软糯可口的食物。不管大人小孩都抵不住诱惑,趁热取一点放入口中,略带咸味的年糕团,成为我们最悠长的记忆。热米粉团趁热取出后,被送入年糕机的盒状斜坡中,通过木棍的拨弄,熟米粉缓缓落入机器,从另一端挤出一条条长条形的年糕条。操作者用浸过凉水的手,轻轻牵引着年糕条,引导它们踏上传输带,随后,在上面滴着清水,防止粘住,简陋却实用的切断机以十字形薄铁片为刃,将年糕均匀切割成一分米左右的长度。
在传输机的另一端,制作年糕的人或坐或站,眼疾手快地将年糕拾起,放入直径约2米的竹筛子中。待筛子装满后,移至一旁冷却片刻,再由妇人细心地将年糕“井”字形叠移入箩筐。最终,由家中的男人挑回家中,经过几天的静置变硬后,把粘在一起的年糕一块一块分开,放入大缸或空罐中,用井水淹没表面,以此方式保存,可达四五个月之久。
当享用年糕的时刻来临,只需从水中捞出,用清水稍加冲洗,便能品尝到那份源自传统与匠心的美味。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采用更为传统的制作方式:将米粉蒸熟后倒入石臼中,用石制的捣臼器用力撞击,另一人则蘸水翻动,确保每一处都能均匀受力。随后取出,再搓成条状年糕条,整个过程充满匠心与智慧。
年糕的食用方式丰富多样。
炒年糕。在古朴的土灶上,大铁锅被熊熊柴火加热,随后倒入一勺菜籽油,约莫三十秒后,油面泛起细密的泡沫,升腾起袅袅轻烟,此时撒入少许食盐,便将切成块的猪肉投入锅中。待猪肉在热油中煎制约两分钟,部分油脂析出,肉质转为诱人的绯红,便加入自家菜园采摘、洗净切碎的青菜,以锅铲频繁翻炒,直至青菜略显萎蔫,再添入少量清水,迅速盖上锅盖,静待一分钟,待水沸腾,揭开锅盖,将薄片年糕均匀铺于菜上,轻轻翻动几次,适量添加酱油或食盐调味,一盘热气腾腾、色香味俱全的炒年糕便大功告成。
年糕汤。清水煮沸后,投入切好的青菜、咸菜等,偶尔也可加入冷米饭,待汤水再次沸腾,调入猪油与食盐,轻轻放入年糕,煮至年糕软糯,一锅清甜可口的年糕汤便完成了。更有简便之法,仅以清水、冷米饭与年糕同煮,不添加任何调料,食用时佐以榨菜丝、豆腐乳或咸菜。
煨年糕。利用大灶烧柴后留下的通红木炭,将沥干水分的年糕埋入炭火之中,静待十余分钟,拨开灰烬,年糕表面泛起诱人的微泡,掰开后,一股清新的热气扑鼻而来,入口即化,余味悠长。
年糕的食用方法远不止于此,还可以将年糕切片,油煎至金黄香脆,等等,每一种食用方法都令人回味无穷。
将年糕切片晒干制成年糕干,不仅能延长保存期限,而且可增添一份别样的风味。夏日里,将年糕干浸泡一夜至软化,次日即可用来煮年糕汤或炒年糕,作为在农田干活时的能量补充剂;亦可将年糕干与大米一同带入村里的碾米坊,利用爆米花机将其膨胀数倍,成为一种美味零食。如今,身居城市的我,每当遇见爆米花机在加工年糕干、大米或玉米时,总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凝视,它寄托着我纯真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