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作者以往的乡土社会小说,《红砖楼》将视野从乡村转入了城市,从底层人民转移到了知识分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轩市(虚构城市名),在一栋显眼的红砖楼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生动上演,精神的挣扎,名利场上的追逐,人性的反思与批判,思想与权力的斗争在看似热闹非凡的生活下暗流涌动。
一、人性的书写与困境的揭露
红砖楼里有一位“失意人”——作家冉强,和“我”——另一个“失意人”在机缘巧合下相识,从“我”的视角出发,作者在文章中塑造了冉强、孙云桥、李回家等一批红砖楼中的知识分子群像。作为前辈作家,冉强在早年凭借小说《春来早》在东轩市一举成名,用文中的话来说,冉强成为了东轩文学的天,东轩文学的地。如果要在此探讨人性,探讨知识分子的困境,作家冉强无疑是最合适的代表。这些年来冉强充分享受名利带来的心理满足,因此名利、虚荣和权力不允许他跌落神坛,当有人忤逆他的想法,挑战他的地位时,他威胁、辱骂、孤立等手段多管齐下。
首先是以冉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陷入了一种什么精神困境?我把它总结为“自我”,一种地位上、权力上更是写作上的自我困境,这种自我困境往往使知识分子陷于自己过往的成就,陷于自己安逸的世界而无法,甚至是不愿意走出来。冉强将自己局限于东轩的天地之下,他不仅是走不出这片地域的天地,更走不出心中的天地。地位和权力上的自我,让他不停地追逐权威和名利,维护自己的体面,写作上的自我,让他一再强调他在文坛上的霸主地位,拉拢更多人站队。他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当然他也不愿意看到外面的世界,“只能够看到东轩的天,以为就是全世界了”。他享受这里的一切,他害怕失去,他虚伪维持,他也从不认清自己,或许他害怕认识自己,清晰认识自己就意味着“自我”构建的崩塌。他将自己放在一个至高不容挑战的位置,为了维系自己搭建的“自我中心”的堡垒,他纵容自己人性的扭曲,似乎给了自己一个满意的理由,因为我本该这样。
冉强只是部分知识分子群体的写照,作者在文中还塑造了大批作家,与冉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申响和“我”。申响他特立独行,展现出了文人的气节与风骨,而“我”是一位年轻热爱文学的写作者。起初的“我”也曾迷失在红砖楼的光环和冉强的权威之下,每次听着他吐槽着每一个东轩作家而“我”也只能默认。“我”在他的天地之下写作、生活,后来“我”意识到这不是我想要的,在逐渐认清冉强的虚伪后,“我”选择了逃离,辞职离开了这里。这一成长的过程与转变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内心的挣扎以及自我觉醒的艰难,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年轻人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
二、细节化处理下的人物塑造
在四川省作协主办的罗伟章长篇小说《红砖楼》作品研讨会上,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李明泉认为这部小说像是知识分子的大观园,他说:“罗伟章对他们一个个进行‘解剖’,但不是简单的善恶二元论,他对人物的雕塑力非常强,用鲜活的语言呈现了无数精彩的细节。”正如李明泉主席所提到,作者通过细节化的处理,使得小说在人物的塑造上堪称一绝,成功地刻画了众多性格鲜明、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首先是对冉强这个角色的细节化处理,例如:在文章中出现多次的白色手套,冉强接待客人必须戴着的白色手套,在这里白色手套不仅仅是一个事物,更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冉强的地位和权威,象征着冉强的身份和形象,通过白手套,我们可以看出冉强是想通过白手套来达到身份认同的目的,反映出冉强极大的虚伪和虚荣心。又如:在描写冉强遇到蛇的这一段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见‘棒棒’站着不动,他把脚使劲一跺:是叫你来干啥子的!‘棒棒’没吓着,把身后的小高吓一跳。小高抖抖索索地,说,伯伯,你没说做啥子……我咋没说?冉强又一跺脚,叫来抓蛇,我咋没说?”这虽然是一段对话描写,但是作者仍然做了细节化处理,“把脚使劲一跺”“又一跺脚”这一动作的细节描写,让冉强的形象大打折扣,看似礼貌谦逊的面孔下尽是他的伪装,又一次凸显了冉强的虚伪做作。除此之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细节描写,这些使得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充分反映出人的复杂性,令读者印象深刻。
三、幽默的叙事风格与生动的语言描写
作者在《红砖楼》中运用了幽默的叙事风格,使读者在看似轻松诙谐的文字背后,感受到了一种沉重与无奈。书中作者对冉强的种种荒唐行为的描写,如把自己与屈原、鲁迅并列等,极具讽刺意味,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不禁对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荒诞进行反思。又如对冉强雕塑的描写,作者在文章中这样写道:“这整个过程中,冉强是寂寞的。人山人海,却没有半只眼睛看他,有的还攀上基座,见大腕出场,就使劲跺脚,还在他身上拍打,更有甚者,还把鼻涕擤在他身上,被他挡了视线的,还骂他。”这一段描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让读者在欢笑中感受到了时代的悲哀和人性的复杂。
《红砖楼》中的语言极为生动且富有表现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种场景和人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东轩市。如写城市环境“沿着马路,逆着河走。左边是河,右边是山。十月中旬天气,草没黄,叶未枯,山野葱茏,河水丰腴,雨点落于河面,点染出肉乎乎的酒窝,似有若无的淡蓝色水烟,捻丝成衣,轻纱曼笼”,将十月东轩的静谧舒适如画般呈现在读者面前;写植物“芭茅叶片锋利,锋利得水里的倒影也能割人”,写出了芭茅独有的特性;即使是写小草这样的小植物,作者也进行了细节刻画,“身旁的石缝里,伸出铜丝般的细草,有风摇曳,无风轻颤”,短短几字小草柔软细小但坚韧的身姿就跃然纸上。这些精彩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文字的美感,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红砖楼》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作者对时代的记录与反思。它展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领域的种种现象和问题。通过对红砖楼中人物的刻画和故事的讲述,作者揭示了时代变迁对知识分子的影响,以及他们在追求理想与面对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追逐名利途中的迷失与觉醒,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落寞。总之,《红砖楼》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长篇小说。它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和幽默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名利场中的挣扎与觉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荒诞,从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也能够对人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