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平米博物馆”正成为上海不少中小学校师生喜闻乐见的热门打卡地。顾名思义,这是一种设在校园里、占地极小的微型博物馆。博物馆藏品以这种方式入驻校园,引来学生们争相围观、热情讨论、研学新知。
时下人们能够瞥见踪迹的历史文化,很大部分来源于博物馆里的各类文物。博物馆的文物虽盖上了历史封印,却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追忆过去的重要资源。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文化资源的不均等性,使许多人难以走进博物馆,无法身临其境感受文物魅力。而上海许多中小学开设的“一平米博物馆”,让飞鸟、游鱼、恐龙化石……这些往常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真实藏品,进入了中小学校,既促进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更生动开展,也促进博物馆与学校联动育人实现了有效衔接。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社会和自然文化,向公众提供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传播和传承人类文明,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探索欲、对美的感知力,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虽然“一平米博物馆”的空间有限,文化积淀厚度赶不上大型博物馆,但却不乏精巧的内容和设计,“一平米博物馆”的观赏视角独特、主题多元活泼等特色,同样能让人们在生活的缝隙中窥见历史的片段,汲取文化的力量。引导中小学生参观“一平米博物馆”,通过探究式、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实践,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培育综合素养,很有必要。
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魅力。发展“一平米博物馆”,主要的“密钥”是“精、特、新”,特别要求摈弃贪大求全,专精一门,专注特色,以“精”取胜、以“特”引人、以“新”求变,细分领域,满足特定人群的参观需求。譬如在中小学校,“一平米博物馆”要对标中小学语文、历史等课程,打造与学校教育互补的教育活动“课件库”;要坚持公共文化教育职责定位,研发更具趣味性、互动性、体验性的活动,让中小学生看有所知、观有所得,真正有所收获;要通过博物馆创新布展,寓教于乐、融学于趣,让孩子们在现场亲身体验中形象、直观、生动地感悟历史、继承传统、增长知识、扩展视野,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打造“大思政课”的第二课堂。
时下,面对“文博热”持续升温的新形势,各地都在拓展服务形式:中小馆在“小而美”“专而精”方面出彩“出圈”,县级博物馆踊跃“突围”,乡村博物馆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现在又看到“一平米博物馆”,这些都让人欣喜,都为推进“文博热”继续走红提供了有效途径。期待“博物馆热”能以更多更新颖的方式呈现,在中小学校以及更广泛领域里见到更多群众“身边的博物馆”,努力让博物馆离群众身边近一点,再近一点,融入“学习圈”“生活圈”,让文化启迪民智、润泽民心,让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日趋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