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出台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禁令”:在郑州,中小学校严格限制学生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学校,除教学必需外禁止带入课堂;在广州,学校可禁止学生携带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进入学校或者在校园内使用,对经允许带入的应当统一管理,除教学需要外严禁带入课堂……然而,现实中却有一些商家抓住中小学生对手机有需求这一“商机”,在线上或线下销售“藏手机神器”,试图帮助学生逃避监管。(据《法治日报》)
课堂容不下“藏手机神器”
◎ 王志顺
这些“藏手机神器”形式多样,如可以同时装水喝和藏手机的水杯、能够屏蔽金属探测仪的镜子、充电宝形式的隐藏手机等。
想象一下,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专注听讲的脸庞上,那是多么美好的画面。但如今,这份宁静与专注却被“藏手机神器”所打破。它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悄悄地将学生们的思绪从知识的海洋拉向那无尽的虚拟世界。在那里,时间被无限拉长,梦想却逐渐模糊。可以说,当一些学生躲在“藏手机神器”的背后,逃避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监管,更是对自己未来的责任与担当。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遏制“藏手机神器”的蔓延之势。学校应进一步强化手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通过技术手段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手机的使用边界,培养其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能力。家长需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其手机使用的真实需求,引导其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同时,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督,确保孩子遵守学校规定,共同维护校园的良好秩序。此外,社会各界亦应群策群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手机管理不能止于“立法禁入”
◎ 许朝军
目前,手机与电脑等成为最常用的学习终端和沟通工具之一,但其游戏、娱乐、社交等功能,与未成年人辨别力弱、自控能力不强等成长特点存在碰撞,从而引发诸多管理难题,使中小学校园手机管理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共同面临且事关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时代新课题。
为破解未成年人手机管理难题,教育部门多次发文对手机管理进行规范,明确学校可以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为确保效果,不少地方还开始从立法角度发力,积极助推落实“学校禁入”规定,这无疑提供了积极的破题思路。
然而,“政策”也面临着“对策”的挑战。一些不良商家在线上线下销售“藏手机神器”,帮助学生逃避监管,还有人在线下给在校中小学生有偿提供手机等智能产品。
智能时代,师生注定是离不开移动终端的,而对信息资源、社交交际的需求,也注定未成年人和手机无法隔离。“立法禁入”指向不得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课堂,如果课余时间仍然无序使用,或者离开学校管理影响后,在居家、家外、亲友空间和个人空间中,未成年人仍然沉湎于手机不能自拔,在当前社会尚未形成健康积极的未成年人手机使用氛围、家庭没有科学的手机使用监管措施、校外缺乏专项治理的情景下,未成年人手机管理成效着实让人担忧。
因而,答好未成年人手机管理考题,除了禁令发力,更需要多向奔赴合力共为,实现外力监管与中小学生自觉科学使用、自我科学管理手机、远离手机“次生危害”的到位衔接。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借助“立法禁入”抓好校园手机管理,比如落实“禁入”要求、设置“养机场”“停机营”等,在规范管理学生禁带手机入校入课堂前提下,做好疏导监管。
答好未成年人手机管理的考题,家庭和社会都不是局外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引导教师、家长以身示范并做好未成年人手机行为监管,在校园、家庭营造健康的手机使用氛围。文化宣传、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网络服务运营商及平台机构等要协力共为,履职尽责抓好未成年人手机管理以及非法行为执法惩戒追责等工作,堵疏并举,共同奔赴,织密未成年人健康科学使用手机防护网、监管网和引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