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解放路街道东苑社区党委联合东苑社区联合工会,开设“快乐课堂”,指导辖区新业态群体子女手工制作植物香囊。图为课堂现场。胡智慧 王青 摄
2024年11月,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要推动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然而,当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沟通不畅、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诸多困惑待解答,相关乱象与迷思待厘清。如何建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多地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统一育人观念
“双减”政策执行几年后,一些不科学、不尊重教育规律的观念仍然裹挟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当前教育中还存在一些功利主义现象,体现在家长过度关注考试排名、中小学生超前学习、孩子正常睡眠时长被压缩等方面。这些错误或偏颇的做法,都是违背脑科学、违背教育规律的,破坏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快乐成长,因此,亟待耐心引导、加以匡正。”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指出。
而学校、社会、家庭的育人观念未达成共识,导致彼此对教育的目标不统一,也使得多方无法协同联合,形成合力育人。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仅学科学习要“抢跑”,就连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先人一步”。于是,就出现了三岁幼童被反复训练“抗挫力”,而一捏彩泥、玩过家家,就被家长呵斥为“浪费时间”等现象。
“‘教而不当’,主要体现在过度重视智育、‘五育’发展不均,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与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主动性不足等方面。”北京市顺义区家庭教育特聘专家朱煦表示,“因为缺乏科学理念和方法,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往往激化成‘大问题’。对家长来说,亟须接受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康丽颖牵头的一项覆盖全国22省164.4万人的调查显示,对家长而言,最关心孩子的事项是学习,其次才是身体和心理健康;而对教师而言,期望学生身心健康排在首位,学习成绩排在第6位。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家长和教师都认为自己承担了较多的责任:40%以上的家长认为家庭承担的责任最多,90%以上的教师认为学校承担的责任最多,40%左右的家长和教师认为家校社协同没,有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效果。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董竹娟看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要凝聚育人共识:“要把握家校社协同育人各要素、各部分的关联性与耦合性,明晰各主体育人职责任务,激发协同育人新动能。”
整合各方资源
“教联体”涉及面广,如何统筹协调各级单位,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是重中之重。
济南市政协委员卢旺表示,调研中发现,目前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大中小学段“衔接不够”,心理健康数据无法共享、心理服务缺少衔接、心理工作力量缺少整合;其次,家校医警社“协同不均”,各方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出现心理危机时,无法实现快速联动响应,同时各学段、各学校协同力量重复建设问题也同时存在。
“要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尽责机制。同时,明确责任单位的具体职责。”河北省政协委员、保定市第十七中学党总支书记孙宁说,要以学校为圆心,与周边具有教育职责和教育资源的街道、社区、企业、高校等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明确“教联体”成员应各自承担的具体育人职责。
2023年,上海市虹口区学校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搭建了一个校家社资源联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平台”,如今已有2万多名家长注册。
依托数字平台,虹口区本着各部门平等互惠、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以每个部门至少“共享1个特色活动项目”及“共享一批优质课程”为抓手,以“谁发起、谁负责”为基本原则,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各部门的相关活动及课程资源共享,建立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跨部门协作与资源共享机制。
虹口区各个部门共享的优质课程资源归类在“校家社协同”专题中,成为虹口区家长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虹口数字家校本身已有成体系的课程、大量的家庭教育讲座以及各种活动资源,跨部门协同和数字化共享之后,大大丰富了虹口数字家校的活动和课程,广大家长和孩子可以获得更多优质的活动和学习资源。
福建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从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推进、学校施策、家庭支持、各部门协调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六个维度,构建“政、校、企、研、医、家”六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关爱网络。山东潍坊以家校社“亲子共成长”工程为载体,经过22年的实践探索,于2024年建立“党政主导、专业引领、课程推动、家校协同、社会参与”的市域一体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潍坊范式”。湖南常德桃源县以家长学习为抓手,全县依托“家长同学”平台,系统化、科学化、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精品课,积极创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家庭赋能”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教联体”协同育人涉及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等多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表示,各“教联体”要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利用优势条件
北京市顺义区特聘家庭教育指导专家朱煦表示,“各‘教联体’在搭建活动载体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区域优势资源,避免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较为突出,各方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让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就要强化问题导向,不断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河南开封推动医教互促、体教互融,设置“健康副校长”,参与学校卫生健康管理工作,讲解中医药文化知识,帮助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浙江海宁西山社区建立“家庭点单、学校与社区联合接单”服务模式,组建街舞、书画等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从具体问题切入,不断丰富活动载体,有助于引导和促进各方协同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反映伟大抗战历史的大型综合性专题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19所学校成立卢沟桥教育集群抗战精神传承志愿服务团,通过馆校社合作成立“弘扬抗战精神担当育人使命”工作坊,持续开展“学英烈事迹,诵抗战经典,做红色传人”系列教育活动。
在福建福州屏东中学,学校携手周边社区、单位打造了一个各有侧重、互相配合的“幸福教联体”,形成新的育人格局:社区搭建志愿服务等课外活动平台,举办亲子运动会、设立“社区家长学校”;家长结合自身职业开设家长班会课,进行环保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学校邀请社区工作人员与家长到课堂听课、查看送餐品质,并根据反馈研讨改进。学校、家庭、社区同步同向发力,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提出“唯有观世界,才有世界观。以天地为课堂,引山水入胸膛”,开发了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和大自然的“六个一”课程,并已坚持开设了7年:一年级带孩子们去露一次营;二年级带他们穿过一条山谷;三年级带他们“爱一群人”——在清晨带孩子们走进郑州的大街小巷,看看那些普通的劳动者如何为这个城市服务;四年级带他们访一座城,寻访中国的几大古都如开封、西安;五年级带他们看一场剧,在“只有河南”场景化的环境中感受中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六年级带他们去攀一座山,让学生在攀登高峰的挑战中战胜自己。
以“教联体”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定能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