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开启美好生活新场景
◎ 本报记者 施华琼

 

    观众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体验VR沉浸式剧场。(资料图片由成都自然博物馆提供)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沉浸式体验”如同一股清新的春风,悄然渗透进人们的生活。这种新兴的旅游体验模式,为游客们带来了哪些前所未有的感受?各地又有哪些别出心裁的做法?沉浸式体验如何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这些话题,记者展开了探访。

    现 象

    沉浸式体验成文旅新风尚

    走进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宽敞明亮的二楼展厅中,全球首个大熊猫主题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项目《熊猫的世界》正吸引着众多游客。游客们戴上XR眼镜,瞬间穿越到800万年前的原始森林,亲历大熊猫种群的兴衰变迁。这一项目不仅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熊猫的生态环境,还通过高精度复刻和前沿的VR技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大熊猫的世界中。

    “哇!我摸到熊猫了。”“太好玩了!”孩子们兴奋地喊着,他们的欢笑和赞叹声在展厅中回荡。据了解,该项目是全球首部以大熊猫为题材的大空间沉浸式LBE(区域性娱乐场所)项目,影片以尼可大熊猫为主角,以时间为线索,紧紧围绕人、自然与大熊猫的关系,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大熊猫的生存场景。这一项目不仅是对熊猫的创新表达,也是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四川凉山州西昌火把广场的阿惹妞民俗村寨里,裙角翩跹,歌声悠扬。每晚8点准时上演的彝文化风情实景剧《阿惹妞》同样是沉浸式体验的代表。该剧目以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彝族风情,以及沉浸式的观演氛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实景剧通过五个篇章,以“火”作为彝族的生命图腾,全面展现了彝族从民族起源到世俗风情的全貌。该剧巧妙地将彝族民歌与现代舞台艺术相互融合,通过舞蹈、音乐、灯光、布景等手段,栩栩如生地展现出了彝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以及精神风貌。

    “这种沉浸式的表演很精彩、很震撼,也很独特!也非常有文化内涵。”成都游客普媛在观看完《阿惹妞》后深有感触地说道。

    这股沉浸式体验的风潮同样席卷了山东。在临沂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沂蒙红色影视基地),“跟着团长打县城”沉浸式体验项目火爆网络。该项目重现了当年的革命战斗场景,游客们可以穿上军装,拿起武器,通过互动和体验的方式,亲身体验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

    …………

    从沉浸式空间到沉浸式演出,再到沉浸式旅游、沉浸式展览,沉浸式体验已成为文旅行业的一股新潮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文旅体验,还为各地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探 索

    文化为核、技术赋能,开辟文旅新路径

    在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探索与创新方面,各地正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前沿科技,打造出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活动及项目。

    在四川德阳文庙内,射箭、拓印、飞花令等传统“六艺”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他们不仅能沉浸式地体验这些活动,还能在参与中领悟古人在礼、乐、射、御、书、数中所构建的完整而深邃的精神与文化体系。据德阳市博物馆馆长张杰介绍,德阳市博物馆充分利用德阳文庙的特色文化资源,围绕文庙商圈,创新探索出一系列的沉浸式旅游活动。如沉浸式剧目《子曰·千年》孔子剧展演,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再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生活场景,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悟孔子不平凡的一生。此外,在春节、国庆等假期,德阳市博物馆还推出了沉浸式夜游活动。游客们可以在夜晚的德阳文庙中漫步,欣赏光影交织的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氛围。同时,博物馆还打造了“礼遇人生”文化品牌,形成了以开卷礼、开笔礼、成人礼和拜师礼为核心的特色活动体系。通过开展新春游园活动、端午祈福活动、中秋拜月仪式等传统文化活动,以及集章之旅活动等,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沉浸式感受德阳文庙文化氛围和内涵的机会。

    据成都自然博物馆馆长王丹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自然科普类的综合博物馆,在数字技术赋能科普展览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博物馆充分利用馆内资源,推出了“文物里的动物”“秘境繁花”等高质量的临展。同时,还引进了“宇宙猜想·启程——大型宇宙探索VR沉浸体验剧场”,通过虚实互动的创新载体,为天文科普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学习途径和方式。此外,博物馆还推出了“自然馆奇妙夜”“恐龙巡游”等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沉浸场景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新交流。

    “春节期间,自然馆还将首次推出原创的大型室外沉浸式自然互动体验秀‘自然的馈赠《雪》’。”王丹充满期待地说,“我们将通过沉浸式场景打造和沉浸式演艺,带领大家完成‘雪的形成’及‘四季变换’的科学探究,在自然馆为大家营造的浪漫飞雪中感受一场大自然最美的馈赠。”

    除了德阳和成都,各地沉浸式文旅项目层出不穷。西安大唐不夜城以大雁塔为地标,融合唐风与现代元素,推出“盛唐幻境”AR游,点亮夜间经济;重庆《1949》舞台剧以解放前夕为历史背景,运用声、光、画的沉浸式舞台科技,为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利用裸眼3D、5G+VR 720°全景视角等技术,展现运河风貌……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游客体验,还彰显了地方文化特色,推动了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

    展 望

    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国内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已达32024个,总产值达到1933.4亿元。沉浸式体验已成为国内文旅产业新的增长点,为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王丹表示,沉浸式体验的兴起,是群众消费需求的升级、科技手段的进步迭代,以及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更高向往。它满足了人们对深入、丰富文旅体验的需求,让游客能身临其境地感受独特魅力。同时,沉浸式文旅项目也是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不仅丰富了文旅产品的供给,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最终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

    张杰也认为,沉浸式文旅体验打破了传统的被动观赏关系,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通过独特体验,游客能够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沉浸式文旅项目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数量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尽管沉浸式文旅风潮正盛,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质量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制作成本高,盲目跟风导致沉浸式体验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此外,过分依赖技术可能导致体验流于表面,忽视文化内涵的挖掘。

    针对这些问题,张杰建议从内容创新与差异化发力。在内容上,可以通过“智慧旅游+沉浸叙事”和“智慧旅游+沉浸景观”等方式,创造独特的故事和景观体验。通过互动装置和游戏化设计,增加游客的参与感和乐趣。同时,要加强与商业街区、购物中心等的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带动周边消费。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发展,并制定行业标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安全性。

    王丹则建议,沉浸式文旅项目应以文化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和传播。在项目开发时,要多邀请文化专家、学者参与,对文化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进行把握和提炼,避免出现文化的误读或片面化的展示。在项目的呈现上,要加大个性化的参与体验,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选择,强化差异化的体验感受,有效避免项目的同质化生产。同时,政府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应加强对沉浸式文旅项目内容的审核、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的把关,引导行业更加规范健康地发展。

    德阳市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仁君表示,沉浸式文旅正成为新兴力量,为人们带来全新体验,也为文旅产业创新注入活力。要推动其发展,需在内容创新、技术支持、政策引导等方面持续努力,打造更多高质量、有特色的项目,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将加强合作,共同促进沉浸式文旅产业健康发展,为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1版(2025年01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