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余年峥嵘岁月中凝结而成的精神瑰宝和思想精华,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还是赓续弘扬精神谱系的重要途径。但就实际效果来看,仍面临着多元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认同感、思政教育质量影响育人工作实效、宣传落实程度影响教育内容方式等困境。因此,丰富和创新精神谱系融入的实践路径,在融入方式、融入环境、融入机制上多措并举合力并行,有助于推动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地见效。
丰富融入方式,为融入过程提供支撑
一是切实深化理论课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民族地区高校在结合自身教育实际的基础上,要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精细、精准、精确融入开设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并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点,使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在主动体悟中潜移默化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二是有机融入党团共建。除常规的理论教学外,依托党课团课,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人物的革命与奋斗故事,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三是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辅之以必要的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得到翻倍的提升。在社会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注意主题必须紧紧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度契合,其次实践教学活动所选取的角度、内容以及方法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民族地区高校特点,最后实践教学活动的成果要展现出应有的深度和价值,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精神谱系的根系与价值的认识。
优化融入环境,为融入过程提供动力
在融入的具体实践中,环境是重要的推动力量,融入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学校、网络三个方面。第一,社会是融入环境的基础。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绕不开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影响力,需要通过借助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深度挖掘精神谱系教育资源的教育价值,通过社会环境整合精神谱系的形态、内容、类型和功能,建立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对于精神谱系的认同感和理解力。此外,可以开发精神谱系相关文旅研学项目,使学生近距离感知和接触,还可以具象化开发系列文创产品。第二,学校是融入环境的主体。精神谱系的融入主要还是要从学校环境入手,要将精神谱系融入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线下的形式,利用橱窗、电子屏、标语、海报等强化精神谱系阵地建设,但在融入过程中仍要考虑主体融入的本意与协调性,不能生搬硬套。另一方面融入制度建设,在融入过程中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上,保证精神谱系融入的质量和效果。第三,网络是融入环境的助推剂。可以运用新媒体手段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跃起来,通过在图画、声音等方面的优势提升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以及打通传统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丰富思政内涵、筑牢教育阵地。
完善融入机制,为融入过程提供保障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日趋完善的发展体系,为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制和发展体系还略显薄弱,如何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深刻内涵融入其中,如何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成功经验中挖掘营养价值和汲取精神力量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建立更加有效的领导机制和更加完善的发展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完善融入机制,首先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要强化系统观念,在队伍、时间、空间上协同发力,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强大合力。同时,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发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促进民族地区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地落实。
【作者白凌婷系桂林理工大学商学院副研究员;邵欣悦系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本文系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2022MSZ020)、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广西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研究生思政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JGY202214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