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在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秉持人民情怀,多次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激励全党全国为14亿多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为民造福,根植于历史,立足于当代,更面向未来。
用踏实的态度倾听民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人民群众的呼声是各级干部的行动指南,要听有所思、听有所动。一方面,要避免“一听了之”。对于线下走基层、访民情,不能以走几次、走几户为目标,不能只图拍拍照片、做做笔记。要把听民声作为工作方式,而不是工作目的,对收集到的群众呼声进行分类研判、责任锁定,该解答政策的,要做好宣传引导,该解决问题的,要提出工作方案。另一方面,要做到“举一反三”。对于群众在来访信箱、网络平台、热线电话等渠道反映的情况,既要核清事实,也要分析本质,不能简单地分派任务,止步于解决这一件事,应当立足于全局,解决好这一类事。举一反三,才能做好长久之功。
用坚实的脚步走进民心。各级干部应迈出步伐,常下基层,走进民心。一身土、两脚泥,步履要常接地气。尤其是县级以上干部,工作场所不在最基层,服务不直接面对群众,应当时常主动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身边,访一访各项政策是否符合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看一看各项举措是否真正惠及群众。说乡音、讲土话,沟通要说实在话。一些干部只习惯在主席台上口若悬河,一些年轻干部当得了“高材生”,当不了“田秀才”,这些都是工作不够扎实的表现。要走进群众心里,关键是要说“实话”,与群众拉家常就要知人间烟火,不妨实打实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实打实融入当地生活,与群众打成一片。心连心是走进“民心”的前提。
用扎实的行动纾解民忧。民生“小事”就是政绩“大事”,纾解民忧须有力度。群众吃得好不好、穿得暖不暖、住得安不安全、行得方不方便等等,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各级干部既要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又要因地制宜地研究细化本地的具体举措,“勿以事小而不为”,下足力气交出解民忧的高分答卷。民生事关干群关系,纾解民忧须有温度。当前,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这考验着各级干部的用心程度、为民服务的温度。各级干部在解决群众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需求和困难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将自己置身于群众的生活中去体会感受,把群众当亲人,有耐心、有爱心才能有实效。(作者单位:四川省剑阁县司法局东宝镇司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