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新都区召开 2024年度新都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暨民生实事总结推进会,盘点一年成效:全年投入资金38亿元,实施民生实事项目124个。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总结推进会多了一项新内容——抓“五最”党建,育“七彩社区”。自2024年4月提出该项工作以来,已有83个村(社区)启动这一建设,“虽然时间不长,但成效很明显,社区有变化、群众有感受、社会有认同。”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
新路径
培育“七彩社区” 实现需求与资源匹配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给社区基层发展治理带来新挑战。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抓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各类“试点”“示范”打造了不少,但大多都处于“盆景”状态——重点投入、孤立存在。能否把“盆景”变“风景”?去年4月,新都区开始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
经过调研,新都区创新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机制,提出“五最”党建导向,从“矛盾纠纷最复杂处、区域发展最需要处、敏捷治理最前沿处、集体经济发展最薄弱处、项目攻坚最困难处”入手,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为此,当地持续深入一线向居民问需、问计,召开座谈会110场,发放问卷18万份,切实找准村(社区)、群众反映的9个方面169类问题。
找准问题后,怎么解决?新都区提出培育“七彩社区”的思路,借用红、橙、金、绿、青、蓝、紫概念,用色彩对应相应工作目标:“红色”先锋,着力组织凝聚力;“橙色”活力,立足营造“15分钟社区幸福生活圈”;“金色”全龄友好,着眼“一老一小”;“绿色”实力,做强村(社区)集体经济;“青色”和美,聚焦宜居宜业;“蓝色”平安,提升安全韧性水平;“紫色”智慧,建设数字社区。当地计划通过两年时间,将全区184个村(社区)全面培育为各具特色的党建引领主题社区,实现“盆景”变“风景”。
184个村(社区)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选取特色发展方向,可以按家底、按需求选择单彩、多彩甚至全彩,选定后向上申请智力和资源支持。
新成果
根据现实条件 不少社区找到发力突破口
建设推进以来,成效几何?在总结推进会现场,与会人员都收到了一本《“七彩社区”案例集》。案例集从已培育成形的83个村(社区)中遴选出23个成效明显的村(社区),剖析建设变化背后的原因。
从基础条件看,这些村(社区)实际情况各有不同:人口少的村有2000多人,如斑竹园街道三河村,多的社区有四五万人,如大丰街道方营社区;区位好的,有两条地铁贯通,如斑竹园街道华桂村,远的靠近三区(市)交界,如清流镇水梨村……
面对不同的现实条件,不少村(社区)都找到了突破口:实践“红色”先锋社区,桂湖街道桂中社区通过寻找发动党员、能人,带动群众筹集资金解决社区难事,发展了5只社区基金,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更新。培育“橙色”活力社区,三河村发展“村超”“村诺克”,不断拓展“体育+”,引进新村民29位,如今,“成都足球第一村”远近闻名……
“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新都实际、行之有效的基层现代化治理之路。”总结推进会上,新都区委主要负责人说。
新谋划
一社区一策 实现“七彩社区”培育全覆盖
2025年,新都区的目标是在其余101个村(社区)实现“七彩社区”培育全域覆盖,而推进“信托制”物业进小区、进院落是重要手段。
“信托制”物业就是将信托理念植入到物业管理领域。将原来居民与物业企业的双方买卖关系,转变为业主大会为委托人、物业企业为受托人、全体业主为受益人的三方信义关系。
去年,在培育“七彩社区”的过程中,新都区委社会工作部以党建引领“信托制”小区治理为路径,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探索出老旧小区治理5种模式,有力推动老旧小区蝶变升级,业主满意率提升至94%,成为成都市首个“信托制”导入小区数量破百的区(市、县)。今年,新都区将继续大力推进“信托制”物业进小区、进院落。
为更好支持村(社区)发展,新都区还选派12名优秀“两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企业人才担任村(社区)“产业第一书记”,通过党建搭台将企业的资本、人才、市场优势与乡村的土地、生态、劳动力等资源有机结合;同时,启动“青年实干家”助力“七彩社区”行动计划,首批选聘107名优秀硕博人才到社区一线贡献才智、增长才干。
“尊重村(社区)发展主体地位,对83个‘七彩社区’及时开展‘回头看’,针对‘多彩社区’中存在的短板,由牵头部门专人包联进行针对性提升……”新都区提出,对纳入今年培育计划的村(社区),按照“村社提思路、镇街把方向、专班提速度”的方式,落实一村(社区)一策,推动各类专项资金、专项政策、专业力量精准直达,让每个村(社区)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