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河畔,华山巍峨。在这片浸润着秦风汉韵的土地上,日前,一位身着靛蓝长衫的青年男子手持彩绸站在陕西省渭南市华山戏法传习所的舞台上,口念戏诀,转瞬间,空无一物的掌心绽放出一朵红花,引得台下观众掌声雷动。这名青年,便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山戏法第五代传承人贾博涛。
多年来,贾博涛扎根乡土,以戏法为桥,将非遗传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用非遗技艺为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点燃梦想的“希望之灯”,用爱与坚守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戏法哥哥”。今年1月,26岁的贾博涛荣登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
贾博涛与华山戏法的故事,要从2014年说起。当时,正读高中的贾博涛,在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馆担任志愿讲解员,并了解到当地独特的非遗项目——华山戏法。带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他开始通过网络自学模仿,并于2019年正式拜入华山戏法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雷鸣门下,系统学习华山戏法。
“华山戏法是西北戏法的代表,表演之时,必须要把感情投入到里面去,表情、手眼身法步都得到位。”多年来,贾博涛潜心研习戏法技艺,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舞台上,他推出首部亲子魔术互动剧和首个戏法红色舞台剧《渭水谣》,将戏法与话剧、脱口秀相结合,让观众惊叹于“指尖上的东方奇幻”。舞台下,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解密戏法背后的文化密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
“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它应该走进生活、走进人们心间。”贾博涛积极开展公益非遗宣传、公益惠民演出,他的足迹遍布渭南市各县(市、区),累计演出400余场,惠及观众超万人。
在致力于非遗传承的同时,贾博涛也是一名用非遗技艺为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点亮梦想的公益达人。他将非遗传承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经常走进乡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通过“戏法哥哥公益讲堂”,手把手教留守儿童变戏法,点燃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心贴心带领听障儿童用肢体语言演绎戏法,让无声世界绽放艺术之花。
贾博涛至今仍记得2019年夏天那次走进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戏法课堂表演。“当时我给孩子们变出了很多礼物和玩具,他们眼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小女孩突然举起手说,‘哥哥,哥哥,能不能帮我变出雪’,当我问小女孩为什么喜欢雪的时候,小女孩是这样回答我的,‘每当下雪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回来了’。”贾博涛回忆,小女孩稚嫩的童音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当即拿出纸为孩子们变出漫天雪花,那一刻,看着孩子们那幸福的样子,他意识到,戏法不仅是技艺,更可以成为传递温暖的力量。
多年来,贾博涛带着戏法箱走进1200多名留守儿童和特殊儿童的生活,让孩子们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魔法天地”。在渭南市特殊教育学校,他为自闭症儿童设计触感道具,用轻柔的彩绸引导他们打开心扉;在偏远山村,他自费购买文具、书籍,用戏法表演置换孩子们的“心愿清单”;他还和师父雷鸣为特殊儿童、困难儿童办起了华山戏法传习班,希望这些孩子能掌握一门基本的谋生技能。2020年春节前夕,正在上大学的他,还用3000元奖学金为60余名留守儿童拍摄笑脸照片、录制“家书”,寄给远方的父母。当一位母亲颤抖着打开信件,看到女儿写下“妈妈,下雪时一定要回家”时,泪如雨下:“这比变出真雪更珍贵!”
公益路上,贾博涛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家乡母校的困难儿童捐赠学习生活用品;带动爱心人士筹集资金慰问家乡老人;带动企业形成“非遗+公益”的爱心矩阵……截至目前,贾博涛累计参与志愿服务5830小时,500余场次。
如今,贾博涛还加入了渭南市“东秦新青年”新时代理论宣讲团和渭南青年讲师团,以华山戏法为载体,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覆盖全市各县(市、区)、部分市直部门、驻渭各高校、企业,累计开展线下宣讲50余场次,直接受众达70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戏法不仅是变戏法,更是传递爱与希望的桥梁。”采访即将结束时,贾博涛将一把红豆撒向空中,落地时竟变成颗颗红星。“这是华山戏法的‘幻化诀’,但我更希望它象征——每个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贾博涛目光灼灼地说,“在非遗传承和公益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前行,以美好戏法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梦想的道路,让华山戏法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