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志愿服务类型多样、参与门槛较低,通过志愿服务,可以把人民群众广泛地组织、动员、凝聚起来,成为创造美好生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扎实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印发,提出了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明确了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结构要素、任务举措和组织领导,充分考虑到志愿者与组织、环境等各种力量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文件是我国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依据。
注重全民参与。坚持党的领导,从组织动员、社会动员、应急动员三方面,健全全面参与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要发挥组织动员这一根本优势,用好群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特有的组织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把拓宽社会动员渠道作为增长点,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提高注册志愿者的活跃度,推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强化志愿服务方面的应急动员能力,确保在应急管理运行保障和突发事件中,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应对。
做深做实服务。坚持人民至上,从志愿服务供给体系、组织体系、阵地体系着力,使志愿服务更加精准、专业、高效。健全志愿服务供给体系,优化志愿服务内容供给,让志愿服务的供需精准对接。以数量充足、领域广泛、构成多元、能力突出、充满活力为目标,不断完善志愿服务队伍的组织体系。持续完善站点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强化数智赋能,健全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阵地体系。整合区域和系统志愿服务队伍力量和资源,使优质志愿服务资源有序流动起来,以常态化、便利化、智能化的志愿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强化支撑保障。坚持系统思维,建设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夯实志愿文化基础、形成志愿文化自觉,使志愿服务精神成为一种共同价值。健全长效化的支持保障体系,强化发展政策、激励褒奖、权益保障、法治支撑措施,优化志愿服务评价机制,健全志愿者礼遇机制,通过提高志愿者的满足感来增强志愿者的积极性,把志愿者的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队伍,持续开展志愿服务。
以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安排引领志愿服务新发展
在抓落实上下功夫。志愿服务体系是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体系的整体效能。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的规律和要求,把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相结合,使志愿服务更好地衔接和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大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破解志愿服务中区域和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聚焦志愿服务资源力量分散、组织形式松散、供需对接离散等突出问题,畅通和规范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调研群众所需,找准志愿服务与满足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引导群众利用所学所长服务基层群众,推出更多具有“时代味”“基层味”的项目体系,全面满足群众在精神文化、养老育幼、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需要,突出特色质效打造志愿服务品牌,解决好老百姓身边的大事小情。
在抓结合上下功夫。坚持价值引领,把服务群众需求和引领群众需求相结合,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生根。统筹区域资源,把志愿服务与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结合起来,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边疆治理、移风易俗中的积极作用,因地制宜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环境保护、文化保护传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志愿服务;增强群众的法治意识,建立社区资源与志愿者联动的机制,推动社工与志愿者互动、公益组织与志愿组织互联,妥善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和治理水平。
在抓创新上下功夫。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横向联动、纵向协同、全域推进、梯次推进,因地制宜打造“志愿者之城”。坚持务实创新,立足地方需求和特色,不断创新、丰富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增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比如,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的“布朗弹唱非遗传承”志愿服务项目,以“布朗民族+布朗弹唱+三弦琴爱好者”的形式,进行“理论宣讲+文化服务+非遗传承”志愿服务,丰富了宣讲内容,创新了艺术形式,让党的理论政策更加深入各族群众心中。坚持实践育人,把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将思想引领贯穿志愿服务全过程、各环节,在志愿服务中讲好“大思政课”,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建立志愿服务研究基地等专业志愿服务支持机构,为志愿服务发展拓宽视野、提供学术支撑。在健全大众化志愿服务文化体系中激发“群众的主动精神”,及时评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成效,借鉴有益经验,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引领同类型志愿服务项目建设,选树宣传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创新形式讲好新时代雷锋故事,充分展现新时代志愿者的精神风貌。
[李春亭,博士,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云南省决策咨询研究课题“健全新时代云南志愿服务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4-107)、2024年度云南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中国共产党重要文献选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