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路径,推动“党建+思政教育”协同运行
◎ 齐永朝 段文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离不开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支持,尤其是新时代下,党建与思政教育更是要紧密协同,才能培养出立场坚定、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随着“党建+思政教育”深入人心,各高校围绕其进行了持续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路漫漫其修远兮,创新“党建+思政教育”协同运行路径,是新时代应对更多新挑战、新问题的重要支撑,需要不断对其进行探索。

    第一,制度创新。有制度才有章法,有制度才有规范。“党建+思政教育”要有制度支持,才能明确发展目标、方向,为获得高效的协同效果打下基础。

    制度创新的首要任务是目标创新。长期以来,“党建+思政教育”的目标设置,更注重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高等教育的需求,会从宏观层面对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做出指导。而目标创新,是要在这些基础上制定出更微观、具体、可行的目标,给予大学生更为明确的指导,并且是有“温度”的指导。比如,可围绕“乡村建设”制定“认识乡村、理解乡村、建设乡村”的目标,引导大学生以“乡村”为载体审视其内在思想,重新定义人生价值,重新规划人生等,达到去功利化、去享乐主义等效果。其次是责任制度创新。“党建+思政教育”从表面上显示出党建群体和思政教育教师是责任主体,但如果将相关工作完全交给他们,会造成协同效果不佳,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背道而驰。基于此,进行责任制度创新,要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将高校领导、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学生社团、教师群体及其他教职工等全部囊括在内,并对各方职责进行明确界定,如高校领导要优化决策和执行政策,教师要基于党的方针政策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生社团要在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内容等。最后,是评估和反馈制度创新。评价体系应动态运行,实时评估“党建+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并且在运行时,除了要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出评估,还要广泛收集学生、教师等群体的意见,以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党建+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对其精准、及时改进提供支持。

    第二,方法和手段创新。要想实现“党建+思政教育”协同运行,还要在实践操作上下功夫,通过方法和手段创新来推动两者的深层互融。首先,手段创新。通常,学生往往只是对党建工作听其“名”、闻其“声”,却未见其“形”,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通“障碍”,使党建工作能与学生常“见面”,比如高校可直播党建研讨会,让学生通过观看从中获得思想教育。对于思政教育教师来说,也要革新授课手段,如积极使用网络授课方式。教师还要依托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与学生交流互动,对他们的疑惑及时解答,同时交心深谈,为获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打下基础。其次是方法创新。党建重心要“沉”下去,围绕具体事务规划和开展,具体到“党建+思政教育”中,党建工作群体要采取“亲近”学生的方法,比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党员也要参与其中,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党员,这一过程可深化“服务者”的角色认知,从内心深处规范和要求自身;对于学生,这一过程可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思政教育教师可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围绕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等进行分析,并与党的理论、政策等相结合,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和审视,进而在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之时,还能保持正确立场。

    第三,效果评估体系创新。“党建+思政教育”的协同运行,离不开效果评估体系支持,以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更好地改进提供支持。在创新过程中,引入多元化评估标准和做好数据全面收集,至关重要,以更客观地呈现“党建+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评估标准上,对于学生,其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是基本内容,结合党建工作,还可以加入“学生对党建工作的了解程度”等;对于党建群体,可设立“党建工作与学生‘亲近’的程度”“党建工作与具体事务的接近程度”等;对于思政教育教师,可设立“是否结合党建工作开展思政教育”“是否引入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手段”等。评估标准还要易于量化。评估标准设立后,还要积极革新数据收集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成果展示、案例分析等,这些方法可收集更多元的信息,实现对“党建+思政教育”效果的全面呈现。获得评价结果后,及时反馈给相应群体也十分关键,可借助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反馈系统,并接入到各个部门,实现及时反馈信息的目的。

    推动“党建+思政教育”的协同运行,还要站在更高层次去审视,使得两者的协同真正在提高教育质量、彰显社会责任等方面发挥价值。这要求创新过程既要宏观把控方向,又要在微观上做到精细化,这样才能获得协同运行的更好效果。在宏观层面,要将党建与思政教育目标深度融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协同运行的核心方向,确保教育内容与时代需求、国家战略相契合;在微观层面,要通过精细化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和评价机制,将党建理论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齐永朝系内江师范学院副研究员;段文汇系内江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当前:B2版(2025年03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