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上响起文明之声
——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话文明乡风
◎ 本报记者 漆世平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到,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这为新一年的文明乡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4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委员,听他们讲述乡村文明故事,为文明乡风建设建言献策。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与其他代表一同走出会场,言语之间难掩内心的激动。扎根乡村工作20年的陶勋花心中一直有一个目标——努力让村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近年来,咱们村从基础设施薄弱,到兴起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再到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村民生活场景,一点一滴的变化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陶勋花介绍,岷江村老百姓通过共享庭院、厨房、菜地等资源,并接入服务平台,构建共享经济模式,打造乡村消费新场景。在此基础上,岷江村还开发了“百家用工”小程序,各经营项目有用工需求可以线上发单,村民可在线接单,同时通过“川善治”平台,村民也可实时掌握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信息,线上报名,线下参与,线上积分,线下兑换。

    “数字乡村建设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了新活力。”陶勋花说,要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村民生活,还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全国两会期间,她提出建议,搭建数据平台,整合乡村产业动态、公共服务等数据,实现资源高效精准匹配和运用,为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赋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陶勋花表示,要通过大数据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引导村民主动提升综合素养,更好融入乡村发展,从而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文明乡风建设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时代楷模”、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最关注的话题。

    长期扎根基层,王传喜在调研和工作中发现,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乡村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村民物质生活也极大丰富,但乡村文化建设依然存在短板,需要加强乡村文化软实力建设,进一步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要着力解决好送文化下乡与培育乡村文体组织的关系:一方面做好文化下乡,加大供给力度,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另一方面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建强文化阵地,增强农村内生动力,推动党组织带文体组织建设,动员乡贤带头开展文体活动,以改善农村地区在文化供给、人才力量以及思政教育方面的不足。”王传喜分享了代村文化建设的成果,代村不仅每年坚持举办“村晚”,在各种节日组织开展相应的文体活动,还创办《新代村》报,建设了代村影院、兰园书坊、代村村史馆等文化阵地,通过文化培育,精准对接村民文化需求,不断提升村民精神素养,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河北省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有一间“红事大厅”,村民在这里办婚礼,不比排场比幸福。“村民在‘红事大厅’办婚事,所有事务由村红白理事会统一安排。”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好人”、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告诉记者,“红事大厅”于去年5月正式启用,目前已有13对新人在“红事大厅”举办了婚礼,平均每场婚礼为乡亲们节约上万元开支。

    移风易俗是石炳启长期关注的领域。履职期间,石炳启走访了200多个村庄,发现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给群众带来一定负担,老百姓对治理这些问题的需求十分迫切。

    “治理高价彩礼,根源上还是要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今年全国两会,石炳启带来了一份关于推广“低彩礼”的建议。他建议,各地应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同时积极推广“低彩礼”,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以大庄村举例:“近年来,大庄村通过建队伍、立规矩、教育宣传、实施行动、总结评比等‘五部曲’,积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规定礼金、宴请标准,宣传宣讲移风易俗,引导婚事新办,奖励‘低彩礼’践行者,让‘低彩礼’观念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花卉展示区、杜鹃花学堂、花乡文化馆、研学课堂……在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永福镇西山村文化会客厅,竞相绽放的杜鹃花与古老的物件一起,向人们讲述着这个有着“华夏杜鹃花第一村”美誉的村庄的故事。据全国人大代表、西山村党总支书记陈东海介绍,该村自去年入选龙岩市“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试点村以来,便对现有的花卉中心进行改造与提升,打造了西山村文化会客厅。“我们将乡村文化会客厅与村里的漳平民俗文化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直播+’‘文艺+’‘互动+’等创新模式,广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持续开展各类文化文艺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阵地。”陈东海表示,乡村文化会客厅对于挖掘闽西文化资源、激发村民文化自觉具有积极意义,如今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又一文化阵地。

    “文明乡风建设需与乡村文化紧密结合。”陈东海建议,各地要注重文脉的传承和挖掘,根据地方独有的文化资源禀赋,挖掘整理乡村特色,以文化引领风尚、服务社会、推动发展、赋能乡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时光如笔,绘就乡村万千变化,文明如风,轻拂田野润物无声。代表委员们带着信心和期待,向着希望的田野坚定前行。

 

当前:1版(2025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