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一棵大树,永远庇护孩子们
——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农加贵
◎ 本报记者 罗园

 

    ● 今年是农加贵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个年头,无论身份如何叠加,他对乡村教育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 今年,农加贵将目光聚焦到中小学生近视问题上。他建议,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力量,共同关注中小学生近视问题,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学校在正常上课吧?最近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3月3日下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农加贵,在参加完云南省代表团全体会议后,带着满心牵挂拨通了落松地小学的电话。在收到“请您放心,孩子们都很好”的答复后,他才安心回到房间,全身心投入到提交建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农加贵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的一名教师。今年是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三个年头,无论身份如何叠加,他对乡村教育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

    时间回溯到1986年,彼时年仅20岁的农加贵,不顾被疾病传染的风险,毅然决然地走进了大山深处曾经的“麻风村”,成为落松地小学唯一的教师。从那时起,他便扎根于此,用自己的信念与坚持,为无数农家孩子点亮了求学的希望之光。

    初到落松地时,这里还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小寨子,条件十分艰苦。学校仅有一间从村卫生所借来的、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课桌椅是村民东拼西凑的旧家具,黑板是农加贵找来木板用墨水染成的。没有课本,他就四处托人借;没有粉笔,就用石灰块替代。更艰难的是,他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去中心校开会时,因来自“麻风村”,其他老师都对他避之不及,不敢与他同座。然而,重重困难并未让他有丝毫退缩。

    孩子们毕业去县里参加升学考试时,填写家庭住址成了棘手难题。在那个“闻麻色变”的年代,农加贵担心“麻风村”的名字影响孩子们升学,便与村干部商议给寨子换个新名字。当地盛产花生,花生又名“落松”“落松地”,“花生的外表虽然不好看,但是果实的味道很美、也很有用。我就想到这里的村民,虽然有的人有身体残疾,但他们都很善良,很支持学生读书。”农加贵回忆,寓意美好的“落松地村”“落松地小学”的名字诞生了,为孩子们铺就了走出深山的希望之路。

    寒来暑往,这些年农加贵身兼数职,不仅是传道授业的教师,还是学生们的炊事员与照护员。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农加贵与学生们亲如一家。

    当被问及在39年的教育生涯中,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农加贵自豪地告诉记者:“自从我来到落松地村的那天起,村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失学的孩子。”这些年,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从落松地小学走出了126名学生,他们怀揣梦想融入社会,成为公务员、老师、医生、警察……知识,改变了这些孩子的命运。

    农加贵一路见证了落松地村和学校的巨变。在历经3次搬迁和1次改扩建后,学校从仅有1间借来的简陋漏风的“土坯教室”,变成了如今拥有教学楼、篮球场、小花园、小水池的“美丽校园”。2020年9月,年轻教师朱丽丹的加入,更是为学校注入了新活力。朱丽丹老师弥补了农加贵无法教授英语的遗憾,也让“一师一校”坚守了34年的农加贵终于有了并肩作战的搭档,两人携手为孩子们的成长保驾护航。

    2023年,农加贵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首次参加全国两会,他立足乡村教育现状,提出希望政府出台政策和激励措施,让优秀教师留在乡村,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建议。这一建议,承载着无数乡村孩子对优质教育的渴望。这些年,农加贵欣喜地看到,乡村教师待遇逐步提高,教学环境日益改善,设施设备愈发完善,乡村教育的未来愈发光明。

    今年,农加贵将目光聚焦到中小学生近视问题上。“每年开学前,通过体检,我发现不少孩子近视。农村相对好一些,在县城,走进低年级教室,戴眼镜的学生随处可见。”经过细致观察分析,农加贵认为,学校课时过长、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电子产品泛滥等因素,导致中小学生近视年龄越来越小,度数越来越高。他建议,要充分调动社会、家庭、学校各方力量,共同关注中小学生近视问题,守护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明年农加贵就60岁了,虽然快要到退休的年龄,但他告诉记者:“我会继续坚守乡村教育阵地,在讲台上用心教书、精心育人。等到学校不再需要我时,我才能放心离开。”

    谈及未来,农加贵坚定地说:“我愿做大山里的一棵大树,永远庇护我的孩子们。”他期盼通过自身努力,影响更多优秀教师投身乡村教育,让乡村孩子都能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用知识改写命运,创造美好未来。

 

当前:1版(2025年03月0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