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唐探1900》中,由周润发饰演的协盛堂堂主白轩龄或许是一个值得品味的人物。他既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本剧冲突中的重要一方。作为本剧的核心人物之一,白轩龄的形象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
/ 理智的堂主 /
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一起白人女子凶杀案引发社会震荡,白轩龄之子白振邦被指为嫌疑人,中医秦福与华裔印第安人阿鬼偶然卷入,两人组成“唐人街神探”组合,运用中医五行理论和印第安猎人的“狩猎本能”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
作为剧中主角之一,白轩龄在唐人街的话语权极大;作为华人商会的会长和协盛堂的堂主,他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眼光。在本片宏大历史叙事的背景下,白轩龄更重要的一个形象是出洋华工。在世纪巨变下,白轩龄是离变局最近的人之一——又或者说,他本身就是变局的体现。一方面,他自少年时便来美打拼,攒下协盛堂基业,取得美国国籍,获得了西方文明的认可。另一方面,他骨子里仍渗透有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不遗余力地追求稳定,庇护他治下的唐人街。依附于东方文明的骨肉和西方文明的碰撞,造就了白轩龄也毁灭了白轩龄。如果说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是从一个房间跨越到另一个房间,那么以白轩龄为代表的这一群士绅就是两个房间中间的门——或许应该叫作遮羞布,因为突破他们是一件易如反掌的事。即便白轩龄清楚地知道清朝的腐朽和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但白轩龄的角色赋予了他维持稳定秩序的责任,即使他所维护的唐人街放眼望去依然是赌场妓院和烟馆。
/ 弱小的华侨 /
只有正视弱小的人,才能变得强大。白轩龄清楚地知道华工们——或者说中国的困窘境地,他也将儒学的大道牢记于心——“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白轩龄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协盛堂“治下”的唐人街取得了白轩龄想要的稳定。可以说,白轩龄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下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士绅。而又如前文所述,白轩龄在旧金山取得了大洋彼岸西方文明的认可。在1900年的美国西海岸,如果忽略白轩龄的华人身份,他极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之代表。但无法改变的是,即使白轩龄的西装再笔挺,发式再时尚潮流,依然会顶着一根“猪尾巴”。白轩龄费尽心思保护的唐人街获得了保留,这是时代对白轩龄的认可;而白轩龄败走旧金山重返广东老家,这是时代留给白轩龄的唏嘘。历史从来不是由英雄书写的,历史从来都是由广大的民众来书写。属于白轩龄的时代离去了,而属于唐人街的时代刚刚到来。
/ 时代的遮羞布 /
白轩龄是清朝的代言人,也是民国的先行者,他介于费洋古和郑仕良之间。他努力地维护唐人街,保护唐人街,但无法改变唐人街内遍地赌场、烟馆和妓院的事实。他能做的就是向近代文明诉说唐人街的不易,以期获得同情而得以保全。但不可否认的是,白轩龄是清晰地知道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的,他接受了败走旧金山的现实而不像黄四郎饮弹自尽,他认可了新时代的到来。作为时代的遮羞布,当无羞可遮时,遮羞布也就自然落下。
白轩龄的落幕,是唐人街新时代的开始。《唐探1900》作为商业喜剧电影,大手笔地融入了宏大历史叙事,一改往日“探案+喜剧”模式,融入了主流价值观对于时代的见解。电影作为一种文艺产品,其具有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唐探1900》让人惊喜——这是“四个自信”最深刻也是最有力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唐探”系列可以看作是中国影史的“白轩龄”,在前期凭借“探案+喜剧”模式杀出重围,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经典IP。《唐探1900》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尝试,对于如何将历史性影片拍得不落俗套而又不让人物形象塑造“喧宾夺主”失去历史性,《唐探1900》的尝试无疑是成功的,并且还为如何正确看待历史、如何正确思考历史提供了有益借鉴。脱离了民族情绪、媚外思潮的影响,《唐探1900》展现的对历史的客观理性思考,或许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