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大运河的精神图谱
——观电视剧《北上》有感
◎ 黄伟兴

 

    电视剧《北上》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则臣同名小说,由赵冬苓编剧、姚晓峰执导,白鹿、欧豪领衔主演。这不仅仅是一段运河畔的烟火故事,更是一部以水为脉、以人为魂的民族精神图谱。

    电视剧《北上》是围绕运河人家展开的年代生活剧。故事开篇,通过长镜头展现了运河边的自然风光;以“运河少年”的视角切入,再现了市井小院的邻里喧闹。这些画面在落日余晖中,拼凑出运河少年的生活图鉴,在镜头与音乐的默契配合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美感,具有“诗意栖居”的慢生活想象。在剧中,不同背景和不同经历的人们,因为运河而紧密相连,共处一地。京杭大运河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流淌着文明血脉的叙事主体。这里的人,身体和灵魂都被运河滋养着,运河又在悠悠岁月中承载了那些家庭的期盼。在少年们眼里,不断变迁的运河连接起过去与未来,也是他们迈向新时代的起点。

    电视剧摒弃了传统的宏大叙事手法,而是用平实的镜头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细腻地讲述邻里间的真情实感,以及人们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成长阵痛。随着时间推移,京沪高速公路即将全线贯通,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有人奔赴北方拼搏奋斗,有人回归家乡投身创业。曾经的少年在大学毕业后,也踏入了社会洪流,大运河见证着他们一路成长。他们从运河小镇出发,奔赴北方打拼,在创业就业路上历经种种艰辛,正如剧中女主台词所说:“我们像野草一样求生。”镜头以写实手法呈现出这种真实的生存挫败感,让不少观众感同身受。

    剧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当陆运强烈冲击河运,船老大谢天成从金链墨镜的意气风发到秃顶佝偻的落魄,这一幕将传统船运业遭受高速公路冲击的时代阵痛具象化。五个家庭陷入矛盾冲突,吵闹声不绝于耳,而五个少年则一同奔向院里的小天台。在这里,没有争论不休,也听不见大人们的喧嚣,他们只是随性地聊着天马行空的话题。这一场景,将时代变迁下少年的无忧无虑,与成年人因利益争执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电视剧《北上》还直面现代社会痛点:马思艺遭遇的亲情勒索、谢望和面临的平台算法压榨、夏凤华在家庭重男轻女观念中的挣扎,这些情节如同棱镜折射出城镇化进程中的集体焦虑。但剧情未陷入沉重,反而通过QQ挂机升级、《仙剑奇侠传》海报、随身听等90后青春符号,带我们回到那个真实、自然又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正是千禧年代的共同记忆,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运河背景下的故事更加鲜活动人。

    电视剧细致的美术置景,展现出摇橹声下运河人家的烟火气。青石板路与木质阁楼间飘出咸鱼蒸豆腐的香气,昆曲、评话婉转悠扬,竹雕工艺精巧细腻,还有运河边具有年代感的搪瓷缸、诺基亚手机等元素,这些镜头下的细节,很难不勾起人们的回忆。在剧中,周海阔的外卖团队用短视频推广漕运文化,邵星池在物流箱上印制昆曲脸谱,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碰撞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导演通过娴熟的叙事手法、精妙的镜头语言,将运河申遗成功的历史纵深感推向高潮。

    《北上》的镜头最终定格在运河申遗成功后的重聚画面。那些奔赴远方漂泊的游子,总会在精神原乡找到锚点,正如剧里的人永远无法丢弃对花街的眷恋。他们经历社会的磨砺后,又在这方天地寻回人生意义,宛如新生的运河,再次开启全新征程。电视剧《北上》借故事演绎时代变迁,使我们看到运河承载的远不止货物与流水。它细腻地描绘出大运河的精神图谱,而大运河见证着沿岸代代人起起落落的人生,同时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与梦想。

 

当前:4版(2025年03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