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校本课程 探索无限可能

 

    图①②  3月23日,江苏省海安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校李堡小学办学点,学生在体验操控无人机。周强 摄

    图③  3月17日,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曹家湾小学开展“知节气 晓农事”主题活动。朱本双 曹锐 摄

 

    你是否曾想过,课堂学习可以如此与众不同?如今的校园里,校本课程正为同学们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从机器人编程到非遗传承,同学们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走出教室,在实践中探索兴趣,发展特长,点燃青春梦想。

   科技赋能 校园刮起“AI风”

    随着师生倒数“3、2、1”,七架无人机腾空而起,智能机器人灵活舞蹈……3月13日,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未来校区组织开设了一场别开生面的AI校本课程。在全体师生的欢呼呐喊声中,未来校区AI人工智能通识课堂正式启动,学校特邀沈阳市机器人协会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教师担任讲师,第一节通识课以“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为主题,通过生动案例与互动体验,向学生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环保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课堂上,学生们通过体验无人机、“机器狗”等人工智能设备,在沉浸式的课堂中感受人工智能魅力,开启了一段创新学习之旅。课堂尾声,全体师生共同喊出“好奇永在线,创新无极限”口号。今后,宁山路小学未来校区将采用常识类学习与体验互动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计划每周上一到两次校本课程,注重人工智能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图形化编程、智能搭建、无人机编程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做中学”,通过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和探究未来的浓厚兴趣。

    2月21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一堂别开生面的人工智能教育课正在进行。课堂上,教师张雅楠正指导学生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中医药文创。“我们课程的一大亮点是将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电路搭建、中草药文创设计以及调研报告撰写。这种‘技术赋能文化,成果反哺校园’的模式,帮助学生了解技术的价值。”张雅楠表示。

    这只是崂山区中小学校聚力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个缩影。在崂山区,一场科技与教育融合的探索正在上演:“崂山区课堂教学云平台”为3063名教师搭建了智慧教学终端;“山海AI”人工智能竞赛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目前,崂山区第三实验小学开发出“人工智能+中医药”校本课程,在其中融入二十四节气、海洋药材等特色。此外,该校还建设“空中百草园”智慧种植基地,集成物联网监测和AI识别系统,让学生实时观察草药生长情况,并联动进行模型训练。

    从课本到户外 

    因地制宜让资源共享

    “草长莺飞二月天”“忙趁东风放纸鸢”……新学期,江苏省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别开生面的风筝课开始啦!

    扎骨架、糊面子、绘花彩……一个个五彩斑斓的风筝在孩子们手中“活”了起来。随后,孩子们将亲手做的风筝在校园里放飞,兴高采烈,一片欢腾。

    自2017年秋季起,学校美术教师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曹氏纸扎艺术第五代传人协同开发的“曹氏风筝”特色校本课程开始在教学中应用。

    学校美术教研组长颜梦婷老师介绍:“学校十多名教师拜师学艺,加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中,解决了他们资源有限的问题;建立电子资源库,将‘曹氏风筝’的相关文字、影像资料等进行整合,帮助师生开展学习活动;简化风筝制作流程,寻找适合小学生制作的替代材料……每一个学期,我们对于课程都有优化和调整。”

    为了更好地突出课程特色、形成记忆点,学校还推出了“沙燕家族”系列课。在原有基础上,围绕“曹氏风筝”中最具代表性的沙燕风筝,从课程内容、实践方式、融合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深度挖掘。现阶段,学校已形成了低年段以雏燕为主、中年段以小燕为主、高年段以肥燕瘦燕为主的系列特色课,让学生和“沙燕”一同成长。

    3月19日,四川省绵阳市子云小学组织开展了以“爱路护路”为主题的2025年春季教育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爱护道路设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营造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周边交通环境。2025年春季起,绵阳市子云小学全面丰富了学校的课程设置,爱路护路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全面落地实施。

    本次专题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宣传展板、互动体验等多个环节。该校邀请了成都铁路公安局绵阳车站派出所为学生们讲解道路安全知识,尤其是铁路安全,并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破坏道路设施的危害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

    在2025年春季学期开学安全第一课主题班会上,各班班主任通过播放交通安全教育视频、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做到爱路护路。学生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分享了自己对交通安全的理解和体会。

    全面发展

    艺体校本课程风靡

    近日,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枫树山石燕湖小学大课间的铃声响起,500多个孩子就像活泼的小蝌蚪一样,游进了学校的操场里。这是雨花区生均运动面积最大的校园,学生们在操场上各玩各的项目,手脚全部舒展开来。这所拥有540余名师生的乡村小学“人手一球”,正用足球编织着乡村少年的成长梦想。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雨花区满天星训练营分营”,该校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理念,利用足球校本课程等,通过训练、组赛、参赛、足球文化节等途径,将足球教育融入“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色、月月有比赛、年年有目标”的育人体系,让所有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爱上足球,在足球运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

    无独有偶,3月18日,北京市八一学校和中影创新电影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大思政课”视域下影视德育创新模式研讨会,共话将影视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探索“影视育人”新模式。

    优秀影视作品能以生动的叙事和鲜活的榜样力量,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道德自觉和家国情怀。八一学校校长王华蓓表示,2021年以来,在中影校园影视公益服务平台支持下,学校以“品质文化”建设为引领,常态化开展师生观影、亲子观影等特色活动,创新开发“光影悦读”校本课程,精心打造观影微课堂、影评写作课、影视与学科融合课等多元化课程,构建特色影视教育资源库。

    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副主任赵霞表示,学校通过精心策划的观影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巧妙地将德育元素融入影视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将德育延伸至家庭和社会。

    (综合《光明日报》《辽宁日报》《中国教育报》等)

当前:1版(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