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既体现了古人特有的美学品位与思想情怀,又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水平,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从学情出发确立适宜的教学目标,挖掘古诗词中蕴含的历史、人文内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助力学生继承发扬古诗词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实际,确立适宜的教学目标。在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与兴趣爱好,确保课堂内容契合学生实际情况。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能力训练,让学生汲取古人的语言智慧,提升自身语文素养。例如,在教授《暮江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铺”字的妙处,启发其想象与思维。此外,借助诗词中的意象与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式思考,使其代入诗词,体悟作者情感。
想象力、创造性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关键要素,深刻认识、感受、理解这些要素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丰富的想象。要创设情境,根据诗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合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把诗中描绘的景象具象化,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使诗人描绘的意境在学生的想象、拓展中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荷塘美景,将心中所想画下来,深入感受诗中蕴含的美,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
深挖语境,助力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内涵。古诗词蕴含作者的深刻情感与独特人生体验,还原古诗词的历史文化背景,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与诗人更好地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与学生分享诗人的人生经历,让学生了解作者所处时代、家庭环境与人生轨迹,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词。例如,通过讲述杜甫的生平,教师可引导学生感悟杜甫作品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与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自觉,使学生在研习古诗词时体验更多的人文情怀。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情景模拟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诗词意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体悟,提升其学习兴趣与想象能力。教师可借助数字技术,向学生展示古诗词中的动画、音乐、图片等内容,让学生亲身感受古诗词中的山峦、花鸟、人物形象,通过对古诗词的感悟与想象,引导学生深入勾勒和阐释古诗词的主旨与意境,使其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诗词中的角色,通过模仿角色的言行举止,深入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与情感。比如在学习《赠汪伦》时,学生可分别演绎李白与汪伦,重现“踏歌送行”的场景,直观感受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让学生依据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深化对诗词中人物情感与意境的领悟。例如,在《石灰吟》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石灰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从石灰石到石灰的生成过程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想石灰的特性、品质,并将其与诗词所传达的意境相结合。
交互式探究活动是激发小学生思维能力、深化认知的有效途径。教师综合运用分组研讨、专题研讨等多种交互式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古诗含义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思考技巧与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话题、图片和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在互动氛围中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古诗词的深层内涵,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古诗词具体内容组织趣味活动,如诗词插画设计、诗词剧本编写、诗词诵读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古诗词的韵味。比如举办诗词故事分享会,鼓励学生挖掘古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或诗人逸事,并在课堂上分享。交互式探究活动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还能让他们从全新视角理解古诗词,全方位助力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持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