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把德育有效融入到其中,可以拓展德育途径,进一步提高德育效果。教师们在把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时,必须以良好德育理念为引导,找到学生日常生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在阅读活动、写作活动等诸多环节,选择恰当的方法把德育融入到教学中,并科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一、在情境创设中融入德育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生活化学习意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知识,体会语文知识的魅力。语文教材中有着很多描写日常生活、表现真挚情感的文本。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联想以及播放多媒体画面的形式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情境的体会与感悟,以此融入德育。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融入德育。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如在阅读“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一段时,教师可以播放工人在工厂里工作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结合本段内容阐述画面内容。学生能够直观体会到作者母亲工作的辛苦,以及工作环境的恶劣,并能够联想到自己家长辛勤工作的场景,增强体谅父母、尊重劳动者的意识,以此实现思想教育。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经历联想的方式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后,引导学生拓展练习: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以此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体会到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或许不同,但出发点却都是对孩子浓浓的爱。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也蕴含着许多与德育相关的内容,这也是很重要的德育学习资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挖掘课本中与德育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课本中所隐藏的德育元素,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教材“我是中国人”这个主题单元时,教材展现了天安门城楼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56个民族团聚一起的美好场景。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后便是国庆节,这时,教师可在课堂上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为学生们发放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卡,向学生们介绍中国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与民俗风情等,让学生可以对中国的各民族有更深入的认知与理解。
三、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教育启蒙阶段,对新颖的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好奇心。所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帮助他们改变课堂形式,结合新教材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高效和谐的课堂环境。教室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阵地,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能够促使他们培养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愉悦的课堂里,能够充分地开发自身潜能;在老师的平等对待、悉心指导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的进步,更能够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从中得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时课堂教学内容会显得单调沉闷,老师可以运用课前一分钟,向学生讲解一个有关道德方面的小故事,以拉近学生同老师之间的距离,提前活跃课堂气氛,对老师而言,有助于加快教学步伐,提高教学效益。
四、根据课文制订德育目标
在教授每一篇文章之前,教师需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德育的内容,明确作者想要达到的德育目标,然后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图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魅力。教师再向学生讲解圆明园被毁时的过程,再为学生展示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影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他们明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当学生爱国情感被点燃后,教师可以立即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通过及时根据学生群体的成长情况和学习诉求,对德育工作融入路径进行创新和改进,教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实现对于德育知识的认知,为学生群体身心健康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