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四川省中江县富兴镇会棚学校 刘英琼 胡代林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新课标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安静的课堂也由此热闹起来。但部分教师为了形式上的热闹,没有真正发挥出在这些座位变换和热闹场面后合作学习的功效。

    一、在自主的基础上有效合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一文时,教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小猪、小牛、小猴谁的做法最好?”布置完任务后,学生便开始讨论。可当请学生发言时,他们很多时候都在互相推诿,有的组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确定谁来发言,谁做记录;有的组则一直由学习好的同学唱独角戏,而其他人则充当看客。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从而拥有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讨论空间和时间。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合理分工,给所有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学得生动活泼,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二、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展开探究

    有时,老师让学生初读课文后便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相互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可常会出现有一半的学生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有的学生在读,有的学生相互嬉闹,或为了谁读哪一部分而争论不休,整个过程看似热闹,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学生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将个体自主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全体共有的成果,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应该先思考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要思考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价值。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思考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有无准备。如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没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这导致了合作效率的低下。

    在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和交流。因此,以上这个教学环节可以这样安排: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想好后跟同学谈谈。可见,只有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在教师引导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执教《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以小解说员、小导游的身份来解说与动物互惠互助的过程,也可以把互惠互助过程编成故事来告诉大家,还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而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完全让学生自由组合与讨论,场面看似喜人却很混乱。

    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该适度点拨、指导。在《动物的互惠互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选择一对有互惠互助关系的动物,用表演或解说的形式展示它们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先有初步的印象,再进行分组学习,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合作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教师如果让学生自由组合,就会使兴趣相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走到一起,从而让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成了这节课的旁观者。因此,小组合作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并始终监控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只有这样,每位学生才能在合作中学有所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前:3版(2025年03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