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喊你减肥”的话题刷屏。3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表示,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要减肥的不仅有成年人,也有未成年人。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电子产品的普及,“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等青少年成长隐忧日渐浮出水面。这些调侃式的标签背后,是不少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实实在在的困扰,它像隐形的绳子,捆住了活力,拴住了未来。
坚强的意志、健康的身心不是教育的“选修课”,而是成长的“必修课”。它应该像空气一样渗透在青少年体质增强、性格塑造和社会适应的全过程。
今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姚明“关于动员未成年人开展‘息屏24小时’行动的建议”冲上热搜。“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让年轻一代在运动中强意志、健身心”也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
为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各地连续出台措施加强青少年科学健身普及和健康干预。传统体育馆被改造成集文化传播、沉浸场景、感知交互、体育参与和体育赛事探索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型数字运动空间;初高中学生在专业教练指导下完成燃脂选修课……春风吹拂,我们正见证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青少年体能提升,更鞭策着我们行动起来,帮助青少年在阳光下奔跑、在现实交往中成长,为民族未来积蓄体魄强健、精神明亮的新生力量。
“和屏幕抢人” 让运动成为“刚需”
从今年3月初开始,每周一到周四放学后,时长一小时的燃脂训练成为四川成都新川外国语学校近80名初高中学生的选修课。该校针对青少年肥胖问题开设的燃脂减肥训练营,通过科学运动与饮食管理相结合,帮助学生在减重的同时提升体能,为学业冲刺筑牢健康基础。
该校设计的课程体系明确了科学减重目标。在筛选入营学生时,该校实施“双轨”机制:既通过体测大数据筛查体重超标者,又开放自主报名通道。训练营设置动态退出机制,当学生达到身高对应健康体重即可“毕业”,腾出名额帮助更多体重超标学生。
与燃脂减肥训练营相呼应的,是更大范围更普遍的唤醒校园内运动活力的一系列举措。
一年级的孩子骑着羊角球,在操场上开心地玩着,三年级的孩子们在画有长征路线的跳格子场地上蹦跳,五年级的孩子瞄准两米外的圆圈,努力地把沙包投掷其中……每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小学课间的操场都被奔跑玩乐的孩子们活力点燃。
为让孩子们有更多时间走出教室、走进阳光,享受快乐、舒展的校园生活,新学期开学,哈尔滨市要求全市小学推行“课间15分钟”,上午、下午各安排一次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行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采取“一校一策”,为学生减负,为运动加时,让课间有趣有效,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跑起来,让他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
哈尔滨市的做法只是目前这种变革的一朵浪花。目前,越来越多的省市,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创设创意十足的课间活动和家校联动,“和屏幕抢人”,让孩子们和真实世界、真实的伙伴相连接,这既是对青少年成长规律的尊重,更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双重转变。
家校社携手 构建多维守护体系
“知道我国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是多少吗?已经突破20%!”3月18日,在由湖南省妇联、省教育厅、省人社厅联合主办的2025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阳花行动·家庭健康年”发布仪式上,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党委书记何庆南的分享引起一阵惊呼。
好的体魄来自科学锻炼,也来自科学饮食和自律。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然而诸多父母终日忙于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只看分数,认为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对孩子心理造成不良影响。还有的家长对成绩过度追捧、对成功片面定义,使得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忽视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肥胖给人带来的危害不言而喻,我们首先要在家庭中树立良好的‘食育’观念,管住嘴,尤其要破除‘补偿式喂养’的传统观念。”何庆南说,如今,饮食不再是追求“吃饱”,而是要注重“吃得科学”,建立定时定量、分餐制等规则,家长应注重培养青少年“主动健康管理”意识,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亲子互动的日常。
“孩子喜欢的运动,我和妻子都全力支持。体育给孩子带来的最大益处是健康,而不是奖项。我鼓励他们有时间就进行运动,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布仪式上,湖南省体育局竞技处副处长龙清泉在分享家庭体育教育时说,一个家庭完全可以定制自己的“运动处方”,将健康管理从餐桌延伸到运动场,让家庭成为青少年体质升级的第一孵化器。
体医融合的成果也在积极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202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首儿所”)与首都体育学院合作开设了全国第一家儿童运动体能门诊,该所儿童保健中心执行主任王琳强调,在少年儿童生长发育阶段,体育锻炼尤其是户外体育活动对其视力、体格、体质、运动能力、认知能力、心理的发育都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运动不仅对健康儿童有益,对疾病儿童的恢复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运动不代表可以瞎动。”王琳指出,比如对肥胖儿童而言,不适宜的运动就容易造成关节损伤,因此,面对不同情况的儿童“选择什么运动”“动多久”“如何保证运动安全、有效”等问题,就得靠“体医融合”给出答案。
体医融合实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转变,不仅提升了个体健康水平,还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优化了资源配置。目前,首儿所的体医融合成果已被写入北京市2025年妇幼工作要点,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医院、社区、健身机构未来都可能成为“体医融合”的践行者。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需要全社会发力。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正根据国家“体重管理”的战略部署,了解掌握辖区内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小胖墩”的总体情况,并与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青少年儿童肥胖的防控策略,将增强学生体质、改善校餐质量、降低“小胖墩”体重纳入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健康管理等全过程,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运动之外,科学饮食才是可持续减重的关键。”每次训练结束后,成都新川外国语学校高中体育教师石行都会向学生们强调健康饮食对减重的重要性。随着首期训练营成效逐步显现,校方表示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帮助更多学生在科学运动中收获自律品格。
科技赋能 开启智慧健身时代
“走,我们一起PK跳绳,看这次哪个可以得第一”“我们一起来耍顺序摸球的小游戏嘛,好玩得很”……下课铃声刚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操场,学校南区操场的两块智能屏成了课间15分钟最抢手的地方。
“我之前不太擅长跳绳,通过每天坚持练习,现在跳得越来越好,每分钟可以跳200个。”陈同学说,这块AI体育测试屏不仅可以记录每个同学的运动情况,还可以跟着AI老师学习标准的动作,在做运动时,如果动作不够标准,还会被提醒改善,这样每次练习都能有所收获。
“我们将全校每一位孩子的基础资料都录入了AI体育锻炼设备中,孩子们只需刷脸就能开启AI运动模式。”该校体育教师点开后台管理系统,全校学生的运动时长、项目偏好、进步曲线等数据以可视化图表呈现。AI不仅为每个孩子定制“运动处方”,还帮助教师精准识别体能短板:某班级跳绳合格率偏低,体育组便针对性设计课间竞赛;个别学生上肢力量不足,系统自动推送俯卧撑分解教程。这种“数据驱动+个性关怀”的模式,让曾经“一刀切”的体育教学转向精准化、科学化。
这里没有传统的哨声与枯燥的重复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主动“刷脸”开启的智能运动模式,一场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实验正在悄然改变校园体育生态,让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更便捷、更高效也更有兴趣。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公布2024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深圳两项“黑科技”上榜,其中一个是深圳市新次元(深圳)文旅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体育教育中的创新应用项目。项目利用声光电技术、运动检测技术、感知交互技术、智能可穿戴和人工智能技术,在虚实空间为用户提供人机融合的运动方式。去年6月,该公司研发的全国首个赛博运动空间已落户北京,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将为学生开启一个除传统体育教学场景之外的第二种人机交互数字运动新空间。
数字技术不是体育教育的点缀,而是撬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支点。从虚拟运动场景到智能运动处方,从社区健身中心到云端健康档案,青少年将在科技赋能中奔向更加健康的未来。
(综合《湖南日报》、《深圳商报》、光明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