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运动健康的理念和习惯,对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很有意义。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张霞
提高青少年体质水平需要在科研上下功夫,要开展身心健康监测,创建数据库,研究智能测评、综合干预等技术。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教授 王荣辉
在带动更多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科学性,否则可能让孩子受伤。也应该教育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帮助他们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中国教科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于素梅
青少年突出的问题包括近视、超重、抑郁、焦虑、成瘾、厌学、饮食失调等,都可以通过体育运动加以缓解。调查研究发现,每周有三次及以上较为充分的体育活动的孩子,电子产品成瘾性大大下降。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学校如果把体育课安排在当天的第一节课,因为体育活动提高了孩子思维的活跃性,还有利于提升孩子在体育课之后的语文、数学等课堂上的学习质量。
——中科院心理所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研究员 魏高峡
依托全国性大数据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疾病谱转变,目前青少年肥胖、近视等常见病共存(即一个人身上出现两种及以上的健康问题),多重负担成为重大问题,应该以精准干预为路径,分层分级落地干预,分人群管理,从制度、环境、基层赋能着手,如设“体育副校长”等。成年人的行为是很难改变的,但儿童青少年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需要及早干预,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科学健身意识。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宋逸
近视不仅影响儿童青少年眼健康,还可能影响心理健康,高度近视个体更易焦虑。预防近视的一个简单有效方法就是保证孩子每周都有比较充分的户外活动时间。
——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医学视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李仕明
只有家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健身的重要意义,才能带动更多孩子真正动起来。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国民体质与科学健身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徐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