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台上的星光
◎ 陈伟

 

    3月,繁花如朝霞,开在青石板路旁。谌光抱着教案,穿过镇中心小学的垂花门。3年前,这个全县最年轻的师范生,曾将褪色的朱漆木门视作殿堂之门。他记得自己第一次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台下40余双眼睛亮若星河。

    来到宿舍里,窗外淅淅沥沥的小雨让他心烦意乱。揉皱的信纸上,大学同窗的字迹刺眼:“谌光,上海外滩的霓虹比咱们当年在县文化宫看的灯会还亮十倍。”

    冬天,在教师考评会上,校长扶了扶老花镜,疑惑而不满地说:“小谌,你带的班级怎么退步不少哇?”

    不久,他被安排到偏远的云岭村小锻炼。母亲送他到村口,往他行囊里塞了好多茶叶蛋,滚烫的温度透过背包烙着他的脊梁。

    “光儿,妈知道你心里的委屈。可这山里娃也需要好老师,你去了说不定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呢!”母亲轻声说。谌光抬起头,看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眼睛微微发红:“妈,我会的,我一定会尽力的。”

    谌光机械地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日常,直到那个裹着槐花香气的儿童节清晨。那天,村里6岁的小女孩阿坤用青灰色的断砖垒成方台,就为能好好看看学校举办的文艺汇演。“你能帮我站上去吗?”阿坤面对自己用断砖垒成的方台,有几分为难,抬头求助恰好走过来的谌光。

    后来,谌光在日记里写道:“阿坤踮脚张望的身影,让我想起了那些翻山越岭走十几里山路来求学的孩子们。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舞台,但有着纯真的渴望和坚韧的性格。那一刻,我明白了,我要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

    阿坤的家在村子的最东头,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奶奶生活。奶奶腿脚不便,阿坤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她还不到上学的年龄,每次看到学校里的哥哥姐姐们,眼中总是充满羡慕。

    这天,阿坤听说学校要举行文艺汇演,就匆匆赶来。虽然错过了开场,但她不想再错过任何一点快乐的时光。

    从那以后,谌光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开始重读教育学著作。而教室窗台上的玻璃瓶里,总有学生悄悄插上各种野花。

    毕业20周年同学会上,有人问起谌光,为什么之前拒绝了调往省城名校的机会。他掏出手机展示照片:云岭村小新建的多媒体教室里,阿坤作为支教老师,正带孩子们用VR眼镜“攀登”珠峰。

    “当年,我们都想触摸星辰。”谌光望着窗外的桃花树,平静地诉说,“后来才明白,真正的星光,要弯下腰才能看见。山里的孩子,就像这桃花一样,都有着灿烂绽放的梦想。而我,愿意做守护他们梦想的人。”

当前:B3版(2025年03月2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