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明
◎ 袁海马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列入传统节日的特殊节气。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清明时节,南方多雨水、少光照。“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就是此时的江南天气特征,此时南方常常时阴时晴。在我国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

    清明节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清明节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比如放风筝、植树、插柳、扫墓等。

    清明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在秦朝以前就有了,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古时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风筝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消灾祛病,给自己带来好运。

    而戴柳插柳的习俗,则是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避邪之用。清明插柳的习俗也很普遍,在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这样,慢慢就演变成清明植树的习俗。

    清明节饮食也很有讲究,一是要注意饮食卫生;二是要忌食“发物”(即容易诱发某些疾病的食物);三是养生重在养肝;四是饮食以“清补”为主;五是清明前后可多喝菊花茶。

 

当前:B3版(2025年04月0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