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看到一个词:“零糖社交。”它指的是在社交中与人保持绝对的距离,不依赖别人提供情绪价值,不对他人产生过多期望。“零糖社交”,彼此间的关系不像糖那样甜得发腻,因为过于甜腻的关系不易长久,“零糖关系”反而能细水长流。
我由此想到生活中的诸多关系,不仅仅是朋友之间,跟同事、领导甚至跟爱人、父母、孩子,都应保持恰当的距离。不过,我觉得“零糖关系”有点夸张,彼此间很可能会逐渐疏离。而“低糖关系”刚刚好,就是有适当的甜度,但不会让人觉得甜腻难耐,有分寸感和界限感,不过分依赖彼此,不过分参与和干扰对方的生活,这样的关系才最舒适。
其实,“低糖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密有间”。如果我们能把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成“低糖关系”,应该算是最佳状态。
我身边有个女孩,嫁给了她最爱的男人,恨不得时时刻刻跟老公“捆绑”在一起。她的情绪价值,几乎全部靠老公提供。老公的喜怒哀乐,就是她心情的“晴雨表”。天长日久,她老公渐渐感到这份爱令人窒息。每天都要围着老婆转,一句话说得不合老婆的心思,就闹得天翻地覆,这样的关系谁受得了?我觉得一个独立的人,不能只从别人身上获取情绪价值,即使这个人是她最亲近的人。情绪价值要靠自我提供,过于依赖别人,把关系搞成“高糖”状态,就离分崩离析不远了。“低糖关系”刚刚好,这样两个人既能保持亲密,又能给各自一个空间。不过分浓稠的关系,如同疏疏淡淡的晨雾,既有雾里看花的朦胧美,又有相看两不厌的持久美感。
除了伴侣,跟父母和子女也应该是“低糖关系”。这一点有人不理解,觉得跟父母和子女越亲近越好。其实,任何人都是单独的个体,都需要自己的空间。有些做儿女的,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当成座右铭,以为给父母足够多的陪伴,就是最大的孝。殊不知,过分参与到父母的生活中,他们也会感到不自在。给父母留足空间,允许他们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孝。对待儿女,道理类似。孩子最不喜欢被父母掌控和干涉,最好的父爱和母爱,需要懂得适当退出,退出儿女的生活,给他们自由的天空,彼此才能感觉更舒服。
再说到跟领导和同事的关系,“低糖”状态同样适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分寸感最难拿捏。把握不好,会给彼此造成困扰。在工作中既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又能感到舒服自在,是最好的状态,生活质量也会有很大提升。这里面的分寸感和边界感需要掌握好,适当亲近却不亲密,适当有点甜度却不会让人厌烦。有人以为,跟领导和同事适合“零糖社交”,就是保持距离,除了工作关系,再无别的。我以为,这样的话,工作就少了温度和感情,跟机器差不多了。
“低糖关系”刚刚好,不甜不淡,不远不近,情谊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