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成长与不变的坚守
◎ 刘芳

 

    社工之路,犹如一盏灯,照亮他人,温暖自己。十余年间,从青涩的社区工作者到专业社工的蜕变,我在这条路上坚毅前行,始终被“助人自助”的力量所鼓舞。回首过往,那些与社区居民相知相伴的瞬间,早已化作生命中最珍贵的底色。

   初遇 从误解到敬畏

    2014年,初到绥芬河市前进社区的我,以为社区工作只是盖章、调解邻里纠纷的“小事”。直到一次要为独居老人拍摄全家福,我的认知才彻底颠覆。当时92岁的陈爷爷颤抖着双手换上新衣,陈奶奶在镜头前笑得像个孩子。他们的女儿感慨:“全家福一年拖一年,是你们让这份团圆有了仪式感。”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社工的“小事”背后,藏着无数家庭的情感寄托。我们社区工作者可以链接资源、传递温暖。这份触动,让我在2015年考取了助理社会工作师证,正式踏上了专业社工之路。

    深耕 在荆棘中播种希望

    2017年,我赴广州参加禁毒社工实训。阿仪(化名),一位孕期准妈妈,是我们的帮扶对象。面对她的戒备与沉默,我深刻体会到“信任”二字的分量。从最初她蜷缩在角落,眼神空洞,到一次次家访,逐渐敞开心扉。禁毒社工如蜜蜂,以十分辛劳换取一分甜蜜。我们陪她产检、帮她重建生活信心,最终见证她戒断毒瘾,拥抱新生儿。这段经历让我懂得:社工的职责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用耐心与真诚,唤醒迷失灵魂对光明的渴望。

    同行 汇聚善意的星河

    2018年,社区低保户褚大叔的困境牵动人心。他的妻子身患肾病综合征,每月的高昂药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我在社区公众号发起募捐,短短一周,105名党员和志愿者积极捐款,共筹集3660元善款。当褚大叔颤抖着接过捐款时,他含泪道:“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记得我们。”这场“微公益”让我看到,善意如星火,汇聚便能燎原。

    同年,“阳光少年爱心课堂”启动。针对留守儿童假期无人看管的难题,社区联合学校开设义务辅导班。孩子们从怯生生到主动分享心事,从学业落后到自信登台表演——点滴成长背后是社工与志愿者的默默坚守。一个孩子写道:“这里的老师像妈妈,社区是我的第二个家。”这份信任,让我更坚定“需求为本”的服务理念。真正的社工,需俯身倾听,更要躬身行动。

    坚守 以初心照见未来

    2021年,我转入文明城市建设岗位,但社工理念始终贯穿工作。孵化“共创文明城 周五志愿行”项目时,我联合多方资源,将文明宣传转化为“市容整治”“助老服务”等实践活动,志愿者穿上红马甲,走进街头巷尾,用行动诠释“文明”的温度。

    2024年,举行“边城学子游”夏令营,我带领青少年探访抗联小镇、博物馆,在红色故事中厚植家国情怀。看着孩子们举起“文明少年”的旗帜,我恍然发觉:社工的使命不仅是解一时之困,更是播撒希望的种子,让善与爱的力量代际相传。

    回望 平凡中的不平凡

    十余年社工路,从助理社工师到通过高级职称考试,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我曾被质疑“做这些有什么用”,也曾因帮扶对象的转变热泪盈眶。如今终于懂得:社工的价值,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细微处的坚守。这坚守是寒冬里为独居老人送去的一床棉被,是迷途者回归家庭时的一个拥抱,是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星光。

    这条路或许孤独,但每一步都通向更温暖的人间;这份职业或许清贫,但每一程都写满生命的丰盈。十余年风雨,社工于我,早已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场关乎信仰的修行。未来,我愿继续做那盏微弱的灯,以萤火之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作者系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委宣传部职员)

 

当前:2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