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节日背后的家国情怀
◎ 杨阳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宋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眺望春色烟雨,思念故乡眉州,写下了半是无奈怅惘半是豁达超脱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很多人知道,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那新火又是什么火呢?这事关古代寒食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改火。古人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它也会随着时间衰弱,为了保持火的活力,人们需要定期改火。唐宋时,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用榆柳之木取“新火”。此时皇帝还会赐给大臣一些带火的柳枝,谓之赐火。

    北宋诗人王禹偁在《清明》中写道:“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是向邻居家乞新火,读书灯也要带着新阳之气。人们请到新火之后,先要给祖先使用,这是孝道的一种表现。

    点燃新火,就是推动新一年的循环。虽然民间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表现了人们对忠诚、正义的崇尚。但事实上,清明节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如《周礼》中所说“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唐朝时,由于统治者重视儒家治国的战略,以孝行天下,拜扫祭祖之风较为兴盛。唐玄宗下诏规定寒食节扫墓为“五礼”之一,并在清明日前二日,放假三天,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至此,清明节作为节日开始形成,并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的习俗。寒食节初为节时仅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荡秋千、蹴鞠、斗鸡等风俗,而上巳祓禊除灾的仪式此时更加娱乐化,曲水流觞等春天欢宴十分兴盛。

    所以,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说,我们可以说“清明节快乐”。他说,“清明节快乐”的说法其实已延续很长时间;相较而言,“不能说清明节快乐”,是近几年才冒出的说法。之所以有争议,是因为人们对清明节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因为“清明节的主题不只是扫墓,更重要的是把扫墓和踏青相结合。”高巍进一步指出,清明节并不是悲伤的节日,祭奠先祖,除了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也使后人获得了精神慰藉。而踏青郊游作为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了让人们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满怀积极的生活态度。

    《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不仅蕴含着万物勃发、吐故纳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寄寓着敬祖尊贤、追思怀远的文化意涵。

    清明祭英烈,云端寄哀思。虽然如今清明早已不复千年来的旧模样,更多的指尖轻触代替了焚香烧纸。只是当我们在草木蔓发、万物生长之时,抚今追昔、静心回望,它提醒着人们珍惜自然资源、尊重生命的循环,同时也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些传统习俗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千年的节日在“小家”与“大家”、变革与沿袭的交织中,始终未变的就是那份浓浓的家国情怀。

 

当前:4版(2025年04月02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