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因故不能亲临现场祭奠逝去的亲友,成为不少人的遗憾。近几年,全国各地墓园推出代客祭扫便民服务,为因特殊原因无法亲自到场的委托人提供全方位祭扫服务,体现了为民服务,也受到了社会公众的欢迎。
清明祭祀,为了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是我们民族慎终追远的一种仪式。但面对社会人员流动性大与生活节奏快,相当一部分人群在清明节时难以回家扫墓的现实,应运而生的“代祭扫”服务,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多样化的代祭扫方式,如朗读祈福词语、拍摄视频等,不仅满足了个性化的祭扫需求,也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理解与关怀,让远在他乡的人们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慰藉。同时,网络平台上的“代客扫墓”业务,更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提升了“代祭扫”服务的水平和档次。
但是,随着“代祭扫”服务形式的扩大,也衍生出“代扫墓”这一新职业,线上平台还有不少人将“代祭扫”发展成副业,甚至出现了一些浊流:如某线上平台标价百元的“代哭祭扫”服务,将原本庄严肃穆的祭祀变得商业化,哀思情感降格为虚情假意的表演性商品;有商家以远程直播、预录视频欺骗消费者,在收取千元费用后,只在微信直播里切换几个镜头便宣称完成祭扫;一些代扫团队随意报价,代祭祀服务存在价格虚高、服务失实等乱象,将逝者的安息之地变成宰客的猎场。此类拙劣骗局,暴露出商业唯利对传统文化的侵蚀,玷污了清明节的清朗,撕碎了生者最后的心理慰藉。
“代祭扫”本身无需非议,但要加强规范,为“代祭扫”设置规范跑道,以规范引导促其健康发展,防止其走向庸俗化和商业化。民政部门要加强管理规范,明确“代祭扫”属于陵园公益管理服务的一种延伸,重视聚焦情感表达的纯粹性,坚持“代祭扫”服务的公益导向示范作用。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云祭扫”平台,让远在异乡的游子能通过合规放心的虚拟空间寄托哀思,避免“代祭扫”服务业务走向异化。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平台的“代祭扫”不能跑偏,监管不能有灰色地带,相关管理部门应建立行业准入标准,划定服务底线和服务边界,各网络平台也要加强管理,将“代祭扫”服务纳入法治轨道,加强价格监管、制定服务标准,保证“代祭扫”能够运行在合法合规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