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园丁”用音符浇筑成长之路
——记“中国好人”普海玲
◎ 本报记者 卢瑶

 

    “笑一笑就灿烂,唱一句歌就舒展,收集一点一滴小美满,都是幸福的花样……”3月1日,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举办的2024年度“云南好人”发布仪式上,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以一首《小美满》拉开新学期第一场演出的序幕。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指挥普海玲告诉记者,两年多来,合唱团成员们发挥“种子”作用,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基层学校组建起60余支学生合唱团,为近5000名学生常态开展合唱指导,影响带动了近16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合唱教育。

    时间回溯至2018年9月,普海玲来到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工作。她在工作中观察到,马家庄小学的学生面临着家长陪伴不够、没什么兴趣爱好的困境,总是沉默寡言。“也许音乐能架起我们之间沟通的桥梁。”普海玲想到自己在大学时从合唱中找到快乐的经历,于是有了一个计划:组建一支乡村童声合唱团,让孩子们在音乐中成长。

    “童声合唱团的招募公布后,全校有一小半的学生都报名了,我感觉自己责任重大,也决心要带出一支优秀的童声合唱团。”普海玲说。2020年11月23日,马家庄小学若水童声合唱团成立了。合唱团成立后,普海玲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从认识每一个音符开始,耐心地纠正孩子们的发声、音准、节奏,带着他们排练歌曲,还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争取演出机会,到社区舞台、到田野中去给乡亲们演出。

    在普海玲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从第一次登台的紧张怯场、跟错节奏,到后来能够自信满满地顺利完成演出,性格也变得自信、开朗、大方。若水童声合唱团先后获得玉溪市中小学生“聂耳杯”合唱比赛小学组特等奖、第八届中国童声合唱节A组银奖、第十一届世界合唱比赛视频大赛VP4组银奖等荣誉,还获邀到上海音乐厅演出。“我感觉合唱为这些孩子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普海玲告诉记者,那时候,她萌生了新的目标——让更多孩子学习合唱。
    于是,普海玲首先说服自己的母校——安化彝族乡中心小学也组建了合唱团。她挤出本就不多的休息时间,到母校给50多个孩子排练。普海玲想:“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有一批有情怀、懂合唱、能指挥的老师都能加入我们,就能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学合唱。”2022年8月,在玉溪市教体局的支持下,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成立。报名的教师很多,让普海玲十分感动:“哪怕教师团没有额外收入,哪怕要牺牲周末,哪怕食宿交通得自理,但每个人都表示没问题。”随后,担任合唱团指挥的普海玲,从亲自挑选团员、划分声部到制定团规、准备曲谱,每一项工作都细致入微,力求将教师合唱团打造成一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团队。

    在普海玲的引领下,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迅速壮大,成为了一支拥有近80名成员、涵盖全市一线音乐教师的合唱力量。

    2023年9月,普海玲调到玉溪师范学院附小担任音乐老师,她申请让同样是音乐专业的姐姐代替她将若水童声合唱团延续下去,自己也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玉溪师范学院附小童声合唱团。2024年年初,普海玲在音乐教室排练《小雅·鹿鸣》时拍下的视频走红网络,这首原是师生合唱团为新年音乐会所准备的歌曲,也受邀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元宵晚会。“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舞台上,老师们浑厚有力的合唱配上空灵清澈的童声朗诵,让这首源自传统经典《诗经》的古诗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这首歌所传达的和谐美好的境界,能让孩子们在女声、童声、中国鼓声的交相辉映里,感受到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传承之美。《诗经》让学生背诵可能会有点困难,但是把诗经唱成歌,孩子们就能够轻易地记住,传唱即是传播,我们想用合唱的方式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家喜欢中国的文化,促进文化自信。”普海玲告诉记者。

    如今,合唱教育在玉溪市的每一个乡镇、每一所学校落地开花,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合唱。普海玲也有着更多的期许和盼望:“今年,我们计划开展区县巡演计划,用歌声服务社会,还会参加更多的交流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用音乐助力学生成长。”

当前:A1版(2025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