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步逐春光 练出“精气神”
——全民健身丰富精神世界
◎ 本报记者 李林晅

 

护林防火骑游宣传活动(长子县体育服务中心 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国家将持续深入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随着2025年“体重管理年”行动的开展,全民健身再次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

    从1995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09年全民健身日的设立,再到《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出台,全民健身事业正不断向高质量发展,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当下,广大群众对全民健身有何看法,又有何期待?在推进全民健身过程中,各地如何突破难点,形成亮点?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调查。

    健身成为群众生活新常态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37.2%。连日来,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自觉锻炼、主动健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刚需”。

    3月26日上午8时,记者一走进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清正广场,就看到20余名社区居民伴着悠扬的音乐,屏气凝神地练习着太极拳,或“搂膝拗步”,或“手挥琵琶‌”。太极拳爱好者廖礼君站在队伍最前面。虽已年过花甲,但他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浑身透着一股蓬勃朝气。

    “每天上午我都会准时来这里,与同样爱好太极拳的居民一起打太极拳,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13年。”打完一套招式,62岁的廖礼君小跑到等待的记者面前,笑着说。在廖礼君看来,打太极拳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武术健身运动,能够舒筋活血,治“未来病”。“打太极拳的时候配合着舒缓的音乐,对情绪、性格也有积极影响。另外,小区里的太极拳爱好者聚集在一起聊聊天,心情也好了。”廖礼君说,打太极拳拉近了邻里之间关系。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打太极拳的队伍中,还有几名年轻人。廖礼君说,因为良好的健身效果,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到太极拳的练习中。

    3月29日晚上7点,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一家羽毛球馆内的场地无一空闲,羽毛球在空中飞舞,市民们挥汗如雨,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在球馆的中间一处场地,30岁的宋言若灵活地跨步、挥拍,全神贯注地打好每一个球。

    “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号召,从7年前开始,我每周雷打不动来这里4次,锻炼身体。”中场休息时,宋言若擦了擦汗,向记者说,“现在,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加班加点是常态,打羽毛球能帮助舒缓工作压力,也让我的精气神更足了!”

    在羽毛球馆,宋言若还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球搭子,经常约着一起打球、看比赛。“我的羽毛球技术水平越来越好,还参加了不少比赛,获得了一些奖项,更收获了快乐。”宋言若说。

    不止社区健身广场、羽毛球馆,在绿道,每天都有人惬意地慢跑、散步;在公园里,每到傍晚,三五成群的人们随着音乐舞动身姿;在体育场内,篮球爱好者们尽情奔跑……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运动健身行列,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健身+文明实践”赋能美好生活

    体育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人民群众的“精气神”。

    伴随着遍地开花的生动健身场景,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地还通过“健身+文明实践”,为全民健身注入新内涵,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

    寒暑假的每天早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潞华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们都会准时出现在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世纪广场、南华公园等公共场所,带领青少年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志愿者会向青少年们讲述文明礼仪,传递互帮互助的精神理念,弘扬时代新风。

    “这是我们打造的‘奔跑吧!少年’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主要是通过吸纳体育专业人才,包括学校教师、体育俱乐部教练等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团队的主力军,在辖区公共场所带领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潞华街道副主任王晶告诉记者,该项目实现了全民健身与文明实践的有效融合,至今已开展4年有余,累计服务600余次,参与人数2000余人,服务时长超1600小时。

    在重庆市荣昌区,常态化开展的跑步健身活动,每周在人民广场、体育场开展早晚跑6次,在小区健身跑道开展夜跑3次。随着活动逐步推开,市民挥洒汗水的身影随处可见。3月28日,“短暂的运动时光,能让我释放压力,焕发活力。”喜爱跑步的市民赫宣告诉记者,每次活动开始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还会为大家科普科学跑步方法。

    “开展‘全民健身一起跑’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让群众在运动中跑出‘精气神’,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同时,我们在活动的区域嵌入了文明标语宣传展板等,传播文明理念。”荣昌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戴纪印告诉记者,荣昌区是全国第一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近年来,荣昌区还在马拉松、铁人三项等品牌赛事中设置志愿服务站,推广环保文明观赛、健康消费理念,并在濑溪河体育文化公园等场所嵌入文明标语、健康科普展板,在健身步道沿线开展急救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打造了“10分钟健身圈”,实现215万平方米体育场地与文明实践阵地的共建。

    “我们还通过开展学校亲子健身跑,传递家庭文明公约,通过‘优秀跑者’‘健康邻里’等评选活动,激励市民文明参与健身活动。”戴纪印说。

    此外,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泰州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也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向发力。江苏省泰州市开发运营了“活力泰州”微信小程序,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线上服务平台,提供场馆预约、器材报修、健身指导、赛事信息等服务,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便捷化、智慧化。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以“宣传文明健身理念”为主题的全民健身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健步行捡垃圾活动、公益捡跑活动、护林防火骑游宣传活动等,让群众在健身的同时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
    满足群众多层次健身需求

    各地正如火如荼推进的全民健身事业,显著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精神面貌。然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场地设施利用不充分、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那么,未来如何破解全民健身发展痛点,形成亮点?

    江苏省泰州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处长徐小军认为,要以标准引领、制度保障、科技赋能和融合发展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优提质,持续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群众多层次健身需求。要切实正视区域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及时做好补位、强链、服务工作。要在强化全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管理、使用一体化,加大全民健身体育人才、体育类社会组织建设,打造群众喜闻乐见、“触手可及”的品牌赛事活动等方面发力,协力推动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王永安也表示,政府应加强全民健身制度建设,加大政策法规的保障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支持力度,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和优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全民健身相关产业布局。此外,他建议社会组织要积极参与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和建设,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服务工作,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质量、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产业业态、健全和完善自身组织建设;公众应进一步更新健康观念,付诸健身行动,积极参与健身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那么,如何更有效地推动全民健身和城市文明建设融合共进?

    在西南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陈丛刊看来,全民健身与城市文明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通过运动实践重构城市公共精神的过程。他认为,“首先,需构建‘空间伦理’新范式,将全民健身设施视为城市文明的‘毛细血管’,比如可将社区健身步道设计为文化叙事载体,通过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城市精神,使运动空间兼具文化传承功能。其次,以体育为载体加快推进‘五育融合’,重点培养青少年体育参与兴趣,发挥赛事育人功能,在赛事活动中植入文明素养培育模块,在赛事活动举办中植入文化教育,广泛传播全民健身志愿精神。最后,建立‘双向赋能’机制,通过全民健身激发市民归属感。”

    此外,陈丛刊表示各地要探索“运动文明”评价体系,将公共体育设施的使用文明程度纳入社区治理考核,形成“以评促改”的治理闭环。同时更需关注运动文化的代际传承,通过“家庭健身日”等活动,将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体育精神转化为家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场景再造激活文明基因,用文化浸润塑造价值认同,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创造”,最终实现“运动让城市更文明,文明让运动更美好”的双向提升。

当前:A1版(2025年04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