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一位领导读书有个特别习惯——读几页就闭目养神。起初觉得奇怪,直到某次见他读完《实践论》闭目沉吟,突然睁眼拍案:“原来这个矛盾分析法可以用进我们的移民管理工作!”我忍不住为他点赞:这闭眼思考的片刻,才是真读书的开始。
人人都知道读书重要,但如何读书却是一门学问。有人说,读书如品茶,要“玩味”才能品出书中“滋味”。什么叫“玩味”?在我看来这里就是思考。孔子两千多年前就警告“学而不思则罔”,朱熹主张“熟读精思”。可如今,许多人把书籍当快餐狼吞虎咽,指尖划过纸页哗哗作响,眼睛追着文字跑马拉松,合上书却大脑空空。
读书不思考,只能对书有个大致了解,无法汲取书中的精髓。真正的阅读需要“呼吸节奏”。读完书闭上眼睛,花点时间把所看的内容慢慢“复盘”一下,边读边思,学而常思,才能激活新思维,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边读边思考,怎么思考?思考什么?采取分析、比较和提问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读到精彩处停三分钟,问问自己——这方法能解决我手头上的难题吗?若我是书中那个主人公,会作何选择?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对照,作者给出的方法是否可行?……我的那位领导的方法颇有门道:闭眼时在脑内搭起“思维工作台”,把刚读到的观点拆解重组,不仅思考其中的思想内容,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
我最近重读《论语》,在“吾日三省吾身”处闭目良久。惊觉:这不就是古人版的“每日复盘”吗?两千年前的智慧结晶,竟与当代管理学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纠正)循环暗暗相通。
当然,不是所有铅字都值得借鉴。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在读书思考过程中,适当带着怀疑目光审视书中的内容:书中的话是否正确?是否适合当前的自己?作者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观点而我不能?带着这些质疑和思考读书,敢于提出问题,生发出新的学问来,从而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不断开创新境界。
好的阅读者应有侦探般的警觉。一次参观古籍修复室,老师傅修复宋刻本时,每揭开一页都要闭目摩挲纸纹,他说:“触得到八百年前的呼吸,才接得住字缝里的真意。”读书何尝不是?那些闭目回味的瞬间,正是把平面文字折成立体认知的黄金折痕。
有思考才能有思想,有思想才能有作为。思考是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理解和再加工的过程,而我们能思考的东西,局限在我们所熟知的事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内。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读书、学习,当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才能对这些知识进行思考和再加工。带着思考阅读,收获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超越文字以外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感悟生命的真谛,提升修养的自觉,进入高雅的人生境界。
合上书页的时刻,才是思想起航的码头。当我们学会在字里行间停顿,在思维疆域漫步,那些沉睡的文字就会苏醒,化作照亮现实的星光。这种有呼吸的阅读,终将让我们在某个闭目凝神的刹那,听见自己思想拔节生长的声音;当书页的翻动声与思维的惊雷声共鸣时,闭目瞬间的黑暗里,自有智慧破土的光。